目前分類:古今隨筆 (364)
- Jan 06 Sun 2013 02:13
巫山‧雲雨
- Dec 26 Wed 2012 16:57
司馬懿隨筆
- Dec 24 Mon 2012 00:29
談三國首智
談三國時期的首智,不消說,大家一定認為是諸葛孔明,這就好像談三國之武勇,一定是呂布當之無愧,否則怎會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話,其實筆者心中一直認為,不管用正史《三國志》當基礎,還是用膾炙人口的小說《三國演義》來評價,呂奉先也未必是三國首勇,而諸葛亮更是非三國首智,甚至連亞智也排不上,能擠上第三名就不錯了。
本篇主題是《談三國首智》,所以三國首勇的部分,就留著以後討論,先進入主題吧,要談首智,為了避免打迷糊仗,先定義什麼是智慧,以筆者的認定而言,智慧有分為小智、中智乃至於大智,小智這就好像英文的clever (機靈的)、cute(精明的)、astute(狡猾的)、smart(敏捷的)等等這類小聰明等級,而中智則約如sensible(聰明的)、 sapient(伶俐的)、bright(聰穎的)等等,必須有邏輯上一定的智商,也就是明智的等級,最後的大智慧,是要具有wit的intelligence產生而成的wisdom。
- Dec 18 Tue 2012 02:13
幽思‧暈化
雖然,懷古建築沒有釘著沉甸甸的獅頭銅環,也沒有鳳簷蜿蜒的曲線,圍牆深院旁,花葉枝椏抖抖索索的淪落在牆外的小徑,假日熙熙攘攘的遊客,不禁意的踩著凋零的枯葉,發出一種難以形容的低語、像是沙啞的嘶吼,也像是無聲的呢喃,更像是種無奈的踐踏……無法抵抗。
- Dec 03 Mon 2012 00:04
淺談濠梁之辯
這一篇文章,要放到哪一個分類,著實讓我想了一下,首先〈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篇》內,算是一本書,應該分到「藏閣賞析」裡,但是它只是一篇而已,尚不能代表《莊子‧秋水篇》,而且以筆者對《莊子》的尊崇度來看,《莊子》以後會有專文,而且至少是上下集以上的等級,所以若將它列入「古今隨筆」或是「西河雜文」裡,不是不可以,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點味道,算了,就將《淺談濠梁之辯》,放在「短篇文輯」裡面吧!這個分類,已經比「西河雜文」還「雜」了呢,呵呵。
〈濠梁之辯〉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相當普遍,由其是辯論時,最常被拿來引用與應用,事實上,筆者今天會從兩個不同的角度去評論,而且是完全相反的兩個角度,至於格友們認同哪一個,希聽尊便,筆者並無議異,篇名寫的夠清楚了,是「淺談」,雖然筆者的論述,常常跳脫一般傳統的說法,但是有一個優點,就是從不狡辯,而且邏輯性超強,這點長期的格友或網友,應該是有信心的。首先,先將〈濠梁之辯〉的原文與白話翻譯,用毫無主觀或偏袒意識的方式,直譯如下,供列位参考:
- Dec 02 Sun 2012 00:04
把酒話桑麻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過故人莊‧孟浩然
這篇文標題應該是「把酒話文學」,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喝酒時,討論的是與文學相關的話題,而非桑麻(農業),而當時的情況,確實是「開軒面場圃」,而且背景也真的是「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致,宴後,杯盤狼藉,酒酣耳熱下,也相約「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但不單單是菊花,重點還是秋蟹,沒聽過秋菊蟹黃嗎?少不了還是要三盃兩盞,飛觴醉月囉!所以,唯一與〈過故人莊〉不同的,只有「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這一點,要改為員工旅遊,而桑麻主題改為文學詩詞,其他的大致上是雷同的,心情也是輕鬆愉快的……。
- Nov 28 Wed 2012 01:40
台灣的清談
- Nov 27 Tue 2012 23:55
歷史上的清談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流行「清談」,約起於魏晉南北朝,而真正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取得壓倒性地位則是在宋代,原因大致上可以說是一種衍進,從西晉開始的清談,是以政治上的實際問題,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態度及辯護自身立場的方法,可是到了西晉後期直至東晉時的清談已是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喪失政治上的實際性質,僅止於名士身分的裝飾品而已。
- Nov 23 Fri 2012 01:17
壯志未酬乎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劍門道中遇微雨》‧陸游
看三國演義時,劉備在第三十四回中,曾說:「因見己身髀肉復生,亦不覺潸然流淚。」,劉備很愛哭,尤其是在三國演義裡,不過在三國志˙卷三十一˙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騎,髀裡肉生。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這裡寫的就比較接近事實了,哪有人年過半百,一天到晚哭個不停的,這不Make sense!
- Nov 02 Fri 2012 00:11
驪歌的原型
昨天的介紹的Amazing Grace與Auld Lange Syne為舉世聞名的二首蘇格蘭節慶民謠,Auld Lange Syne中文譯名為驪歌,在台灣最常是在學校畢業典禮時使用,或者是喪禮時演奏,可是這與驪歌的原型,實在是差很大呢,Auld Lang Syne寫於1711年,或更早於1677年,原歌名與歌詞皆使用蘇格蘭古文字,即蓋爾語所寫成,其本意為「Times gone by」。
- Oct 28 Sun 2012 01:08
霸王別姬乎
讀了許多歷史相關書籍後,我始終覺得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故事,真的很有爭議,也就是說「霸王別姬」的情節,我個人深深懷疑是個虛構的故事,懷疑的基礎來自於虞姬,說的白話些,筆者認為根本沒虞姬這號人物,既然沒有虞姬,那霸王也就無「姬」可別了,是不是?到底有沒有虞姬?我提出我的看法,大家來研究研究!首先,虞姬在正史上,僅出現於史記,也是唯一的一次,而原文照錄如下:
- Oct 22 Mon 2012 00:03
楊修續筆
昨天的《楊修隨筆》中提到,楊修雖是博學能文之士,但是不夠謙恭自持,以至因其才種下殺身之禍的前因,不過光是這樣,還不足以被砍,楊修還做了幾件很白目且不知死活的事情,導至他該死的「後果」,故事如下:
- Oct 21 Sun 2012 00:03
楊修隨筆
三國時期的楊修,名氣僅次於孔融,是名士級的人物,孔融最有名的事,是讓梨給兄長,冷笑話裡常說的是,因為大的梨子,其實是有蟲的,孔融有瞄到,故而讓之,這與華盛頓砍櫻桃樹,乃父誇其誠實,實因華盛頓手中的斧頭尚未放下之故,呵呵,同工異曲之妙矣,而楊修呢?三國演義裡說,他是因為一句「雞肋」而被曹操給處斬的,「雞肋」啊!食知無味,棄之可惜!
- Oct 15 Mon 2012 00:01
散塔露淇亞
還記得自己的父親,教你唱過的第一首曲子嗎?至少,我是知道的,就是這首「散塔露淇亞」,那時候我可能才六、七歲吧,父親先是吹著口琴讓我熟悉曲調,之後用清唱的方式教我歌詞,我依稀記得那是一本泛黃了的歌本,裡面還有平安夜(英文版)、送別、野玫瑰等等世界民謠,對父親的記憶少的可憐,但是能記得這一首「散塔露淇亞」,懷念他唱歌時候的神韻,沒辦法,他在我十四歲時就離開了人世,即使是在世的時光裡,每個月也見不到二次面,所以這「散塔露淇亞」對我的意義就更深了。Santa Rucia 是世界聞名的義大利拿波里民謠,Lucia是女神的名字。歌詞內容描述拿波里漁港的美麗景色,因旋律柔美,是威尼斯貢都拉的船夫喜歡吟唱的歌曲之一,歌詞亦被譯成許多不同語言流傳世界各地。
義大利文歌詞如下:
- Oct 10 Wed 2012 00:52
拾遺‧未央
那一天的天空很希臘,從來不知道,蒼穹可以被洗滌的如此潔淨,藍白分明間,剛出院的我由下而上蹣跚而行,抬頭一望,見到一位如Breakfast at Tiffany's裡(《第凡內早餐》)的Holly Golightly般的女子,帶點稚氣的臉龐,喜歡帶著大大的黑色墨鏡,身穿極短的牛仔熱褲,一襲長髮灑落在陽光下,我轉頭告訴身旁的內子:「啊~~那個辣妹是妳的大女兒呢。」
- Oct 08 Mon 2012 00:12
張良隨筆
- Oct 07 Sun 2012 00:04
上下古今
﹝古今隨筆﹞這個單元在「蒼穹未央」裡,也只晚了約一個月,所以雖不是創格元老,但卻也是點閱的台柱之一,尤其是歷史性的論壇,有時候還會拿去引用或論證,這點頗為自豪,但是當然這並不能說明什麼,也不會去證明什麼,筆者也不是歷史學者,只是對歷史愛好的業餘者罷了,會有這樣的際遇,多少與奇摩知識家平台歷史區有些相關吧!
在「蒼穹未央」裡,十大分類單元,幾乎都有「序」,除了詩詞、笑林與文輯這類比較大眾化之外,﹝古今隨筆﹞居然沒有寫「序」,其原因當然是沒有打算出這方面的書之原故,不過出不出書,對一個單元來說,寫一篇說明,筆者認為還是必要的吧,所以本篇《上下古今》就充當遲到兩年的「序」吧!
- Sep 23 Sun 2012 23:51
陸遜隨筆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吳王孫權稱帝後被任命為丞相,在三國前期曾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漢的核心人物,陸遜最著名的戰役是防禦漢軍來襲的「夷陵之戰」(222年)。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大敗漢帝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便含恨而死,確保了吳國在荊州南部的統治。
陸遜出身於江東世族,兒時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軍閥袁術自九江遣孫策謀攻廬江,陸康與之戰於廬江達兩年,因缺糧致陸氏宗族損耗大半,為避戰禍,陸康令族孫陸遜攜余剩宗族返吳郡,陸遜21歲時,投入孫權旗下右部督,當時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多有山越盜賊潛匿,陸遜建議孫權:「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孫權便遣陸遜多次領兵征討山越,多有斬獲。將其中強者補充兵員,羸弱者充實戶籍,並於征討中得精卒數萬人,抒解當時吳國人口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