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城牆.jpg

張良,字子房,封為留侯,諡號文成,潁川城父人,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臣,漢朝的開國元勳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傑,自古以來張良是軍師謀士的代名詞,也可以說是智慧的象徵,諸葛亮的智慧,來自於三國演義小說的渲染,藝術加工的成份居高,但是張子房的智慧,可紮紮實實的來自於正史的記載,所以拙著《淺談三大軍師》裡,對此有做了些簡單的分析,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點連結進去看看。

有關於張良的生平、事蹟與軼事,記載還是頗多的,從張良散盡家財,而求得一大力士相助(見倉海君,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伏擊行刺秦始皇於博浪沙,雖擊中副車而未獲成功,但是張良也因此而成名了,後又由黃石公贈送《太公兵法》,即所謂「圯橋三敬履」與「孺子可教」的故事典故。張良作為劉邦的謀臣,往往能在關鍵時刻給予劉邦正確建議,諸如曾有人建議劉邦在與項羽對戰時,不如大封過去六國,使其紛紛獨立而對抗項羽,劉邦聽後十分心動,便派人趕快刻印玉璽遊說,張良聽到後立刻反對,以免釀成後世大禍。在擊敗項羽後,婁敬建議劉邦建都長安,但遭群臣反對。

劉邦詢問張良的意見,張良則認為長安條件比洛陽好,於是建都長安。後來七國之亂時,朝廷軍正好依照張良規劃,沿著長安順流而下進攻關東。漢朝建立後,劉邦談及張良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漢六年正月,封為留侯。留,位在今日江蘇省徐州市沛縣的東南方。那是張良與劉邦初識的地方,關於張良的後代,包含其子張辟疆,而歷史上的東漢學者張超、蜀漢將領張翼等皆是其後,甚至連道教創始者張道陵相傳也是他的後代,據說張湯也與張良同祖,但所出不明(《漢書》卷59《張湯傳》:「賛曰:馮商稱張湯之先與留侯同祖,而司馬遷不言,故闕焉」)

 

 

簡述張良之事蹟如下:

 

◎博浪沙刺暗殺秦始皇未遂。

 

◎張良初有恩於項伯,後得項伯通知項羽有意攻打劉邦,項伯叫張良逃走,反被張良叫項伯見劉邦。劉邦說:「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劉邦言報項羽。因言曰:「劉邦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

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羽許諾。

 

◎改名藏匿於下邳時照顧過項伯,之後相當受用,如鴻門宴時助劉邦逃脫,劉邦封為巴蜀王時,張良懇請項伯向項羽求情,因而加封關中改封為稍改善的漢中王(亦稱漢王)。

 

◎鴻門宴上項莊舞劍時,離開席位去找樊噲來協助,救了劉邦一命。

 

◎項羽向張良詢問劉邦入關就國後的威脅性時,張良的答覆使項羽解除劉邦復出的疑慮。

 

◎張良計議漢王劉邦:「大王不如燒絕所過棧道,以示天下不回關中之地,以固項羽之憂。」後燒絕棧道,爾後方有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故。

 

◎接受與支持陳平的建議,運用反間計離間項羽與英布的關係,使其疏遠。並讓心高氣傲的楚軍軍師范増受不了項羽的猜忌離去。

 

◎向劉邦獻策,毀信自背後突擊項羽,不過遭反擊而產生危機,此時張良再提議拉攏他力(韓信、彭越)等形成包圍之勢,最終消滅項羽。

 

◎項羽敗至垓下後,項伯等其他項羽身邊的重臣已知不可為,連夜投奔漢營,張良再次迎接項伯等人。

 

◎張良反對恢復戰國時的分封體制,力主秦一統六國後的郡縣制集權體制,雖未被全然採納,而是郡縣、分封共混,但對之後西漢完全邁向郡縣制集權化打下基礎。

 

◎天下平定後,劉邦與群臣紛紛想要回河南洛陽建立都城,張良主張建都長安,原因是此地能掌握關中與函谷關,免除關東戰事紛擾。同時,長安兼具四川財富與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

 

◎項羽死後不久,漢朝確立,但卻遲遲未論封行賞,劉邦詢問當如何解決,張良問劉邦:「主公最痛恨誰?」劉邦答:「雍齒,因他經常譏辱我。」張良說:「請主公立刻重賞雍齒」,劉邦立即照做,此事傳開後,眾臣皆認為連主公最痛恨的雍齒都能獲賞,想必自己也不會過差,因此打消造反念頭。

 

◎解除繼承危機,漢高祖寵愛戚夫人,欲改立戚夫人之子為太子,皇后呂雉向張良求教如何保住太子劉盈,張良告訴呂雉,請天下四位名高德重的長者商山四皓共勸劉邦,即可打消高祖廢立之意,事後確實奏效。

 

後記:《史記·留侯世家》提到『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千里外,吾不如子房。』余以為其人計魁梧奇偉,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蓋孔子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留侯亦云。司馬遷看了張良圖畫後,驚訝於其「狀貌如婦人好女」,並感嘆以貌取人之缺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