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一篇「閒談」之後,應網友要求……其實是自己講的……看不過癮,故嘔心瀝血再續談中國狀元,這次選了幾個狀元,敘述其如何當上狀元之事跡,再給與其封號為某某狀元,如此寫下去或許可以出一本書了,那書名可以學雍正朝的「百官行述」之另一個書名:冠纓百醜圖,前面要加一個狀元,「醜」要改成「態」,再把前述的內容稍為修改成為序,但這樣的書,若要風行,是緣木求魚的,不再贅言,先從唐朝玄宗開元十九年的狀元王維說起。
寫了一篇「閒談」之後,應網友要求……其實是自己講的……看不過癮,故嘔心瀝血再續談中國狀元,這次選了幾個狀元,敘述其如何當上狀元之事跡,再給與其封號為某某狀元,如此寫下去或許可以出一本書了,那書名可以學雍正朝的「百官行述」之另一個書名:冠纓百醜圖,前面要加一個狀元,「醜」要改成「態」,再把前述的內容稍為修改成為序,但這樣的書,若要風行,是緣木求魚的,不再贅言,先從唐朝玄宗開元十九年的狀元王維說起。
筆者曾看過一本翻譯書籍,書名為〈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英文原名為 〈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作者是 Michael H. Hart ,這本書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耶穌與穆罕默德的排名……但這不是今天我要寫的主題,筆者今天要講的是中國人能入圍這一百大的也不過只有八人,而中國排名第六的隋文帝楊堅,他不但入圍而且名次尤在毛澤東與孟子之上,頗令人費解,其實說穿了,他的貢獻就是發明與制定了科舉制度,是世界歷史的一大進步,中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至此以後各朝都盛行不衰,一直到清王朝壽終正寢,才劃下句號,即使如此,台灣現有教育升級的基測,公務人員的高普考試,等等不也多少受了這些影響。
有位好朋友問我,你酷愛歷史,也喜愛寫作,那請問你,文學和歷史你更喜歡哪一類?我的回答很簡單,自古以來,文史哲不分家,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也是漢朝的太史令,在記錄歷史的過程中,也要有哲學家的邏輯思維與推論吧,朋友聽完露出了微笑說:「我就知道你會這樣說……」,那你最欣賞哪位作家呢?我想了想,糾正他說,應該不是「哪位」,而是「哪些」吧!
昨日,筆者強調:漢文帝的「問鬼神」恰恰才是在「問蒼生」,直接證據來自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的記載,就是那一句「文帝方受釐」,而其實間接的證明更多,大家仔細想想,西漢初年,當時社會生產力低下,科技文明更是極為不發達,且存在著濃厚的迷信習慣和傳統,越是遇到重大問題,往往就越是要求神問鬼,就連台灣過去的陳水扁總統,都能從摸骨師問到塔羅牌了,而且他問得還不是人民與國運……,漢文帝在當下問賈誼神鬼之事,恰恰是為蒼生而問啊!
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千古名言,語出晚唐詩人李商隱之〈賈生〉,整首詩句如右:「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有關於這首詩的賞析,我想,長期﹝蒼穹未央﹞的讀者們看見本篇放在﹝古今隨筆﹞這個單元裡,就應該知道詩詞的賞析,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如果是的話,會放在﹝詩詞曲集﹞裡的,但是,無論如何,筆者寫到最後,還是會略為發表一下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想的。
今天的《古今隨筆》專欄,來聊聊「姓氏名字」之古往今別也,事實上,「姓氏名字」四個字,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用法,當然也源自不同的定義,嚴格來說,我們現今的「姓」,很可能就是過去的「氏」,當然,基礎上我是以華夏民族的習慣來判斷的,而這個「過去」要往前推到先秦、春秋的那個時代,所以,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官職都有左右之分,到底是左大呢?還是右大呢?其實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基本上和許多歷史上的問題一樣,各朝代各有不同的規定,記得我在知識+當中國史知識長時,就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什麼吏部尚書是幾品官?什麼是三公?什麼是宰相?………之類的問題,我都一律回答:各朝的定義自有不同,如果想要進一步知道答案,那就得開始研究研究了。
從小看歷史就發現一種現象,那就是奇人異相,而古代的開國皇帝,其面相更是奇特,堯眉八彩,舜目重瞳,雖說這有些神話,但也證明領導者相貌的與眾不同,再往下舉例漢高祖劉邦,也是相貌異人,所以呂公硬是要將女兒嫁給他,也就是後來的呂后,不過史書上並沒有形容劉邦,相貌如何異於常人,這點蠻可惜的……劉邦沒形容到,他的後代劉備就有提到了,〈三國志劉備傳〉裡說:「 雙耳垂肩,手長過膝……」這從現代的醫學角度,好像是一種病態,反正這也是一種特殊的「面」相。
談三國時期的首智,不消說,大家一定認為是諸葛孔明,這就好像談三國之武勇,一定是呂布當之無愧,否則怎會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話,其實筆者心中一直認為,不管用正史《三國志》當基礎,還是用膾炙人口的小說《三國演義》來評價,呂奉先也未必是三國首勇,而諸葛亮更是非三國首智,甚至連亞智也排不上,能擠上第三名就不錯了……本篇主題是《閒談三國首智》,所以三國首勇的部分,就留著以後討論,先進入主題吧……。
綜看東西方的神話故事、童話故事或民間小說,仔細深思都會發現一種現象,就是有些主角其實人格很值得商榷,但是因為是主角光環,那一切就被抹的一乾二淨了,從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裡,你們沒發現傑克與仙豆裡,主人翁傑克,私入民宅,竊盜財寶,又疑是殺人犯罪嗎?那被殺的巨人反而成了壞人了,諸如此類的,族繁不及備載,東方也一樣,西遊記裡的觀音不就利用孫悟空的純真與善良,化作村婦,給孫悟空戴上禁錮自由的金箍,這些都是小說與故事,我們聊過且罷了,但是同為中國四大名著的水滸傳,這裡面可有一堆歷史人物了。
唐伯虎點秋香,這個故事本來是民間流傳,自從史提芬‧周拍成電影後,不但風靡華人世界,而且創造出新的名詞,從此蟑螂的代名詞變成小強了,這點不會有人反對,而「含笑半步顛」,自然也成了毒藥的代表作了,所以星爺周星馳是對社會有貢獻的,像「投降輸一半」也夠膾炙人口的吧!今天我們來談談真正的唐伯虎,是如何有別於電影與民間故事,真的是差很大的。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張籍・〈節婦吟〉這首詩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也就是這兩句的應用最廣,不過呢,這詩的解讀就各有不同了,當然作者的原意最絕,居然是一首政治詩呢,今天筆者就節錄三種解讀,供網友們欣賞一番了,至於喜歡哪一種都沒關係,反正重點是自己喜歡就好:
北京之戰的硝煙剛剛散盡,崇禎皇帝就中了皇太極的離間計,讓士兵用大筐把袁崇煥吊進北京城,隨即以通敵的罪名將袁崇煥下了大獄。北京城外的關寧鐵騎聽說主帥蒙冤,群情激奮,叫喊著,殺進北京城,救出袁崇煥。臨時代理主帥職務的祖大壽安撫了士兵,憤然收拾行裝,帶著一身的血跡返回關外。
有了這支鐵騎駐守在寧遠,八旗軍再也沒敢進犯。崇禎二年秋,皇太極避開關寧鐵騎,率軍繞道蒙古草原,于10月26日突破喜峰口入塞。毫無準備而且剛剛才因為欠餉鬧過兵變的明軍在如狼似虎的八旗軍衝擊下,頃刻間土崩瓦解。30日,清軍合圍了北京的最後一道門戶——遵化。
如果要票選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軍團,我想﹝關寧鐵騎﹞一定會被眾人遺忘的,不過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中,卻將其列入,讓這﹝關寧鐵騎﹞在蒙塵四百餘年後得以正名,與下列九軍團同時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茲按依成軍之歷史順序,《歷史上的十大軍團》如下:
如何善用歷史的智慧呢?其實這是一個說與做都很難的問題,第一必須了解歷史多讀書就沒錯了,但是就算把二十四史全都讀完,如果沒有融會貫通,還是會遇到張飛打岳飛的笑話,所以學史是有技巧的,選擇史料方面,初期二十四史已經很夠了,甚至在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級的每人也只攻一朝而已,讀的方式,我曾經在知識家發表過,如下:
歷史其實就是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說的白話一些就是借鏡,更生活化一點,就是經驗,由前人的一些經驗,用以推己,以後可以及人,這是簡單的描述,歷史的功用,個人生活上的應用,故可正衣冠,但是用在國家時,群體時用法雖說相同,應用面確值得探討一番。
無間道 II 的用法也很創新,簡述如下:「已掌控黑幫四年的黑幫老大倪永孝,欲除去勉強聽命於他的五名黑幫頭子黑鬼、文拯、國華、甘地與韓琛以報四年前殺父之仇並永絕後患,遂教嗦殺手兵分五路,於當年父親被殺的同一時刻屠殺此五人……在慘絕人寰的殺戮之時,影片中故意安排屠殺黑鬼的殺手於郊外挖地活埋他,在黑鬼驚慌恐懼臨死的表情下,殺手以悠哉之態的拿出口琴吹奏舉世聞名的蘇格蘭民謠〈驪歌〉也就是Auld Lang Syne……鏡頭銜接,其他四人被殺的殘忍鏡頭,曲調充滿瘋刺與輕浮,刻意將此幕營造成黑道相殘的殺手輓歌。」
筆者之前曾介紹的 Amazing Grace 與 Auld Lange Syne 皆為舉世聞名的二首蘇格蘭節慶民謠,Auld Lange Syne 中文譯名為〈驪歌〉,在台灣最常是在學校畢業典禮時使用……或者是喪禮時演奏,可是這與驪歌的原型,實在是差異很大呢,Auld Lang Syne 寫於1711年,或更早於1677年,原歌名與歌詞皆使用蘇格蘭古文字,即蓋爾語所寫成,其本意為「Times gone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