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五年初的連假四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拷問歷史》,作者是周非,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藉由穿越時空的訪談對話模式,來進行一場文化反思的奇譎之作也,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筆者將其序與後記,分成六篇節錄於〈蒼穹未央〉網誌之〈古今隨筆〉裡(前些年曾放置於《藏閣賞析》),一方面是收藏,另一方面也讓格友們讀讀這本書的精要……不過,為避免過於枯燥,六篇文章以三週的時間發表,每週二篇。
從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歷經四次文化大反思(即李贄到黃宗羲時期、鴉片戰爭後、新文化運動、上世紀八○年代至今),其中尤以當今舉國的國學熱、歷史熱為甚(盛)。可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能系統而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真精神在哪裡?儒學的實質是什麼?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會延續那麼長時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取向為什麼有偏差?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與科學?我們應該復興怎樣的文化?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文明史的又一個轉捩點。中國首先要跟上全球時代的步伐,然後,與全人類一同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是,當今中國人在進行傳統文化大反思時,容易進入誤區:中國文化因長期受以儒學為主的傳統影響,對歷史的敘述主觀性的東西太多,以現代化眼光看過去,不僅謬誤甚多,而且矛盾百出,已經不僅僅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了。
因此,今天人們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時,不知道捨棄什麼、弘揚什麼。以錢穆為代表的一批國學家們高度褒揚中國文化,而以柏楊為代表的文化學者又狠批中國文化。結果,我們講復興,仍然不知道復興什麼!其實,現在很多人,批儒也好、尊儒也好,首先就說不清「儒」的實質,甚至對「儒」不能下一個公認的定義。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說法,則中國兩千年封建統治,自有其合理之處,但「合理之處」到底在哪裡?合什麼樣的「理」?這「理」又從何而來?等等。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需要我們梳理清中國歷史的脈絡。
否則,以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幽深,很多人先事前定一「說法」,再找「資料」來佐證,自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對中國歷史──嚴格地說是文化史──進行一次重敘。文化的總結、創造和傳承,傳播者是知識分子,中國的知識分子關於人生的意義和歸宿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
而解讀傳統文化,首先是看傳下來的「書」,即看古人所立的「言」;再考察一些歷史事件,即古人所立的「功」;最後總結出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等文化核心問題,即古人的「德」。而我們批判中國文化,恰恰要尋著這條道上溯。即先看德,再看功,因為德影響了功,最後看言,言只是一種記錄、見解。
作者提出,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是「賦有天命的」,他要以獨特的表達方式、獨到的時代眼光、獨有的思想體系,一開新說,以達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目的。他決定創造性地開創歷史文化大散文的另一種寫法:選取若干個被中國人塑造起來的偶像人物,以批判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再選取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若干大事件,以理清中國文明進程的脈絡;最後,選取若干本代表中國文化成果的書,以說明中國文化的真正價值所在,《拷問歷史》就是這樣的第一本書。
《拷問歷史》由大陸的中國言實出版社於二○○八年一月出版後,曾引起較大迴響,周非因此也被出版界譽為「思想臥龍」,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看到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其中:
因黃帝而談中國文化之源,他說:黃帝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文化意義上的先祖,反思中國文化必須從黃帝開始,才能找到源頭。從黃帝在被後人神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華是怎麼被歪曲、喪失的。比如黃帝時代形成的四大制度雛形,就很好:領袖的推舉制、諸侯的分封制、官員的選拔制和經濟的自由制。
但,所有這些制度,後來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比如,黃帝那麼下大力氣推廣新技術,後世有幾個朝廷或帝王那樣做了?相反,後世的人都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曲解黃帝。所以,黃帝說:我無愧為始祖,是子孫有愧於我!
因西施而談對女人和美的態度,書中寫道:你看過《荷馬史詩》吧,為了一個絕色美女海倫,特洛伊戰爭打了十年。可是,當元老院的元老們看到海倫時,他們說了什麼──一個字:值!這就是西方人對美女的態度。而我們呢?《二十四史》裡,充滿了「禍水」的字樣。這樣的審美觀、價值觀、史學觀,難道不是病態的嗎?
文章分析了西施各種傳說的歷史心理文化背景,特別是為什麼中國人會讓西施嫁給范蠡,發人深省。 魯班而談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技術,層層剖析了哲學關注、沒有真正的私有制、尚古、邏輯方法、地域等五大原因,可以說是當今關於「李約瑟難題」的一篇最完整的解答。文章從張衡的遭遇說起,結論卻是「中國文化有科學精神」,讓人感歎又振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