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歷史(三)

我們為什麼不能請古人,特別是古聖賢來我們這個時代說說話呢?為此,我可以像但丁寫《神曲》那樣,開一個科幻小說似的頭:「在我人生中途的時候,我忽然來到時光隧道的這一頭。 陽光瀉洩在生機勃勃的花草上, 我沿著智慧樹蔭信步悠遊。在那一排排光耀千古的祠廟前, 先聖先賢們一個個在向我招手,他們在看到中國的現狀後,有很多的想法要和我探討研究……。」

 

從但丁的《神曲》開始的,我寫了很多批判傳統文化的文章,但總覺得不夠系統、不夠有力,所以,一直棄而未用。直到「我人生的中途」,我再讀但丁的《神曲》…… 但丁創作了《神曲》,被譽為「中世紀最後一位、文藝復興第一位」的劃時代人物。為什麼?因為這本書裡,對整個西方中世紀的道德觀和價值觀進行了重估,很少有人讀懂《神曲》,連魯迅似乎都沒怎麼懂,因為他覺得地獄裡太淒慘恐怖,因而沒能「走到天國」(即沒有讀完)。

 

他們不明白但丁為什麼寫地獄、煉獄、天堂,還把那麼多歷史人物放進去。以為那些歷史人物僅是一個道具。大部分人認為寫「三界」是一種象徵,說人的靈魂要經過如許過程。當然這有道理,但卻太膚淺。 《神曲》的意義在於把很多歷史人物放進三界裡不同的地方,也就是對這些歷史人物進行評判,一種全新的道德觀、價值觀的評判!這種評判標準,與中世紀時普遍認同的評判標準迥異其趣!唯其如此,才叫「吹響文藝復興的號角」!

 

可惜的是,我們對西方歷史人物知之太少,特別是對義大利歷史人物。就如同屈原的《離騷》,裡面寫了很多楚國的神話或巫術人物,我們讀起來就要靠注釋,西方人讀起來,會很茫然。這是文化背景,也怨不得那些讀者。就比如我們到衣索比亞,對一個土著姑娘讚歎道:「你真是西施」。或對一個無能的長官說:「你是阿斗啊!」他們一定很茫然,如果我們對他們解釋一下,說西施是中國美女、阿斗是一個無能的皇帝,他們也僅僅知道剛才的話是一種讚美或譏諷,而沒有什麼更深的理解。 

 

然而,這一點也不影響《神曲》的偉大。如果但丁是中國人,《神曲》裡寫的都是中國歷史人物,而且用的全是「五四」時期反傳統──實際上是反自漢武帝以來的儒學思想為主的傳統道德觀和價值觀──的觀念,對他們進行重新評判,作為中國人的我們,會毫不猶豫地把「劃時代」這頂桂冠給他戴上!中國的造神運動---我們長期以來所謂公認的道德觀、價值觀有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它們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真義!這裡說的長期以來,是指從漢武帝以後,也就是儒學思想的統治時期。實際上,是儒教的統治時期。相當於西方的中世紀。 

 

「儒教」的說法,是有爭議的;比之於西方中世紀,更會有人大不以為然,而且確實能振振有辭地予以反駁。理由是什麼呢?是一些人,把中西方的對比,當做了一種類比。 例如,有人寫了本《中國儒教史》,說到儒教,立論者就從西方宗教學出發,從教義、神系、傳教方式、組織形式等,找出種種證據,但卻往往有牽強成分,最大的問題是,「儒學」本身在外表是無神論的。

 

這裡的「神」是指具有人格的「神」。但儒學裡有一個「天」,這個「天」,既是精神的──代表公正評判執行者;也是物質的──代表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所以,有「天道」、「天理」這兩個詞。而駁論者也是抓住這一點,也是從西方宗教學原理出發,進行類比,發現不當,從而推翻「儒教」之說。

 

但我們要換一個角度。從宗教統治的結果和目標來看,我們會發現,這種結果就是「用一種統一的、虛偽的、反人性的道德觀、價值觀來束縛人的行為」。注意:是束縛人的行為,而不是思想,因為在這種統治下,有人的思想還是開小差的,他們有的是叛逆、有的是利用。 

 

儒教統治,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思想上的「天人合一」導致政治上的「政教合一」。外國的皇帝要登基,由教皇代表上帝為其加冕;中國的皇帝則自己代表天,舉行儀式給自己加冕,從而「奉天承運」地成了當然的大教主。官員們則是教士,讀書人是信徒。但不能和西方基督教完全地類比。因為中國所有的信不信儒教的人,其實都沒有「教」這個概念的。作為大教主的皇帝,他自己也不清楚他這個職位,所以,他有時也會信道教、信佛教、信天主教、信伊斯蘭教,乃至於同時信幾個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