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6月,中華民國政府通過了《國家公園法》,用來保護具有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和歷史意義的地區。中華民國是亞洲最晚開始發展國家公園的國家之一。中華民國的國家公園約佔陸地總面積的8.43%。根據《國家公園法》第一條及第六條的規定,設立國家公園是為了保護國家特有的自然風景、野生物及史蹟,並供國民之育樂及研究。其選定標準如下:
一、具有特殊自然景觀、地形、地物、化石及未經人工培育自然演進生長之野生或孑遺動植物,足以代表國家自然遺產者。
二、具有重要之史前遺跡、史後古蹟及其環境富教育意義,足以培育國民情操,而由國家長期保存者。
三、具有天賦育樂資源,風景特異,交通便利,足以陶冶國民性情,供遊憩觀賞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在戰後最早成立的國家公園,全境位於屏東縣、臺灣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陸地面積18,084公頃,海域面積15,185公頃,海陸域合計共33,269公頃,園區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全境屬熱帶,為臺灣熱門觀光勝地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2%BE%E4%B8%81%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玉山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新高阿里山國立公園。1985年4月6日公告計畫,1985年4月10日成立管理處,總面積多達105,491公頃,涵蓋台灣行政區域包括南投縣、嘉義縣、高雄市以及花蓮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9%E5%B1%B1%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大屯國立公園。位於台北市近郊,行政區域包括同市北投區、士林區,新北市的萬里區、金山區、三芝區、淡水區一帶;地理上則屬於大屯火山彙區域,1985年9月1日公告計畫,1985年9月16日成立管理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D%E6%98%8E%E5%B1%B1%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太魯閣國家公園是台灣最早的國家公園之一,前身為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1986年11月12日公告計畫,1986年11月28日成立管理處。位於台灣東部,地跨花蓮縣、台中市、南投縣三個行政區。園內有台灣第一條東西橫貫公路通過,稱為中橫公路系統。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9%AD%AF%E9%96%A3%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雪霸國家公園是台灣第五座國家公園,亦可溯至日治時期成立之次高太魯閣國立公園。也是台灣登山路線最多、最複雜的國家公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AA%E9%9C%B8%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金門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的第六座國家公園,1995年5月25日公告計畫,1995年10月18日成立管理處,是首座位於離島的國家公園,也是首座以維護歷史文化資產、戰役紀念為主,並兼具自然資源保育功能的國家公園,位於金門縣。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91%E9%96%80%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東沙環礁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第七座國家公園,隸屬中華民國內政部營建署,於2007年1月17日成立,並於該年的10月4日成立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管理之。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包含南海的東沙島與其環礁,及附近海域,總面積為353,667.95公頃,陸域面積為174公頃,剩餘部份為海域面積。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D%B1%E6%B2%99%E7%92%B0%E7%A4%81%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台江國家公園,為中華民國(台灣)第八座國家公園,於民國98年(2009年)1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其名稱得自於古代台灣西南部曾存在之台江內海。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七股區濱海陸域、以及海域至澎湖縣東吉嶼。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6%B1%9F%E5%9C%8B%E5%AE%B6%E5%85%AC%E5%9C%92
我提供兩位清朝的官員,一生的事跡都在網頁中,但說明一下,施世綸是近視眼,且深度近視,而左宗棠是收復新疆時,因風砂與操勞年老,患眼疾,都屬視障的範圍,但都不算完全瞎掉。
施世綸(1658年-1722年),字文賢,號潯江,福建晉江縣衙口鄉(現晉江市龍湖鎮衙口村)人,後被編入清朝八旗漢軍鑲黃旗,為中國清朝官員,施琅之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6%BD%E4%B8%96%E7%B6%B8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字季高,號湘上農人,諡文襄,湖南湘陰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親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殘酷鎮壓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要中國歷史事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7%A6%E5%AE%97%E6%A3%A0
所附網頁之中,有更詳盡的說明與啟示: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於1947年2月底發生的大規模民眾反抗政府事件,及其後3月至5月間中國國民黨政府將派遣軍隊對台灣人民進行一連串鎮壓的清鄉事件,其中包括民眾與政府之間的武裝衝突、軍隊鎮壓平民、當地人對新移民的攻擊,以及事件初始時少數族群間的衝突等。
該事件的導火線是1947年2月27日,台北市的一件私煙查緝血案而引爆衝突,觸發2月28日發生台北市民的請願、示威、罷工、罷市翌日。同日,市民包圍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抗議,遭駐署的衛兵攻擊,從此該事件由請願轉變而為對抗公署的政治性運動,並觸發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因貪腐失政所累積的民怨、省籍衝突。抗爭與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使原本單純的治安事件演變為社會運動,最終導致官民間的武裝衝突,以及台灣人和中國人之間的種族衝突在數日內蔓延全台灣,最終導致國軍部隊鎮壓。此事件中,造成許多傷亡數字眾說紛紜;而死亡人數有少於一千人至萬餘人乃至數萬人的概括估計。
二二八事件發生原因極為錯綜複雜,首先由於台灣人缺乏瞭解對中國的政治制度與社會現況導致期望落空,當時統治台灣的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治台政策缺失,官民關係惡劣、軍紀不佳。在經濟方面通貨膨脹與失業等嚴重問題,且不當之管制政策加劇。因而逐漸形成一股不滿政府的廣泛情緒爆發。事件後擴大鎮壓屠殺、實施清鄉、逮捕槍決知識菁英和民眾,亦使二二八事件影響台灣長達數十年。
二二八事件的發生當時與台灣獨立運動並無關係;當時並幾乎沒有台獨聲音,國民政府及許多泛藍人士卻還存在這樣的誤解,這是「陰謀叛亂」、「鼓動暴亂」、「台灣獨立」、「陰謀叛國」、「臺灣人與共黨合作」,也以藉口捕殺林茂生、陳炘、洪炎秋、張秀哲等懷抱強烈祖國認同的台灣人,使台灣人民的祖國夢碎。諷刺的是,二二八事件卻成為日後台灣獨立運動興起的重大誘因。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4%BA%8C%E5%85%AB%E4%BA%8B%E4%BB%B6
最可愛的版主,我從歷史的角度來回答你,而非從文學出發喲,請勿怪我焚琴煮鶴啊!霸主和國主還是有差別的,霸主這個「霸」最早出現(應該不是最早,是最早成名)在歷史上,是四郎大大說的春秋五霸,也就是眾國主之中,有領導與威望的(其實是武力嚇人),稱之霸主,用數學的方式講就是,霸主一定是國主,但是國主未必是霸主,霸主是國主之中的優秀國主。
這種情形到了西楚霸王項羽,分封各王時還是如上述的設定,但是到了皇帝這個名詞出現一段漫長的時間後,國主就變成逃避被攻打的名詞了,例如江南國主李煜(李後主,就是詞寫的超棒的那位),怕被宋朝滅國,就自降江南國主,不能穿黃色的衣服了,籓屬國也是,像朝鮮、越南等等,都是國主,這時的霸主無形之中換了個名詞,叫作皇帝。
所以你應該知道了,兩者之間的差別,至於上次你提的國罵,我現在已經知道了,就是鄭弘儀在罵的粗口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