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千古名言,語出晚唐詩人李商隱之〈賈生〉,整首詩句如右:「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有關於這首詩的賞析,我想,長期﹝蒼穹未央﹞的讀者們看見本篇放在﹝古今隨筆﹞這個單元裡,就應該知道詩詞的賞析,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如果是的話,會放在﹝詩詞曲集﹞裡的,但是,無論如何,筆者寫到最後,還是會略為發表一下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想的。
不問蒼生問鬼神,這句千古名言,語出晚唐詩人李商隱之〈賈生〉,整首詩句如右:「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有關於這首詩的賞析,我想,長期﹝蒼穹未央﹞的讀者們看見本篇放在﹝古今隨筆﹞這個單元裡,就應該知道詩詞的賞析,並不是本文的重點,如果是的話,會放在﹝詩詞曲集﹞裡的,但是,無論如何,筆者寫到最後,還是會略為發表一下自己對這首詩的感想的。
在中國古往今來的民間裡,兩岸三地或是華人世界裡,「財神」之稱,並不止於上述的兩文兩武「財神」而已,種種的「財神」傳說或是認定,亦或民間信仰供奉的神祗,多的不勝枚舉,且先看《三教搜神大全》一書中,說財神的形象:「財神,身穿金紅二色官袍,飽滿的身形,福氣的面相,和譪、慈祥的笑容,手執元寶、如意,寓意帶來財運……」,所以,「財神」可以算是一個集合名詞,筆者茲就網路搜尋與本身的認知,將眾「財神」們,舉列如後……:
華人世界裡,免不了有財神的存在,而筆者從小到大,發現財神並不單指某一位……也很有點地域性、宗教性、故事性、歷史性…甚至還挺傳統文化的一直衍生、轉變……,說到中樂透發財,筆者西河可能沒這個命,但是聊一聊財神的種種,這個話題顯然是蠻有趣的,因為聊這「財神」史,也是縱橫歷史古今,所以這篇《西河漫談財神》,當然就放在﹝古今隨筆﹞這個單元裡囉!
接下來,我們繼續的討論皇帝的廟號、尊號與諡號,先分別一下,廟號與諡號,是皇帝死後在用的,而尊號是活的時候用的,什麼是廟號?廟號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而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之中。
每當酒酣熟熱的夜晚,與知己好友閒聊時,總會談談歷史,曾經有人問過,滿清十三皇朝,但是只有十二帝,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說穿了,相當的簡單,就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分別為後金汗國的天命與改為大清朝後的崇德,這兩個年號,如此而已,但是就從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主題,也相當的有趣,相信很多讀歷史故事的人,也沒有發現。
今天的《古今隨筆》專欄,來聊聊「姓氏名字」之古往今別,事實上,「姓氏名字」四個字,代表著四種不同的用法,當然也源自不同的定義,嚴格來說,我們現今的「姓」,很可能就是過去的「氏」,當然,基礎上我是以華夏民族的習慣來判斷的,而這個「過去」要往前推到先秦、春秋的那個時代,所以,很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我們孰知的至聖先師孔子,根本不姓孔,孟子當然也不姓孟,所以說周公當然也不姓周……,這些都是他們的「氏」,那個時期是稱氏,至於姓呢,就是祖宗們在用的,我曾經在十多年前的奇摩知識+回答過兩個有關的「姓氏名字」的問題,一個連結如右:《何謂姓氏名字》(該連結已失效,因爲奇摩知識+已經停止服務。),另一個比較有趣,我原文載於下:
有一本世界級的書,書名為 " 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 ,原文: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By Michael H. Hart ,這本書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耶穌與穆罕默德的排名之故,但這不是今天我要寫的主題,筆者今天要講的是中國人能入圍一百大的不過只有八人,而其中第86名也是中國排名第六的隋文帝楊堅, 他會入圍而且名次尤在毛澤東與孟軻之上,頗令人費解,其實說穿了,他的貢獻就是發明與制定了科舉制度,是世界歷史的一大進步。中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至此以後各朝都盛行不衰,一直到清王朝壽終正寢,才劃下句號。 即使如此台灣現有教育升級的基測,公務人員的高普考試,等等不也多少受了這些影響。
在看歷史劇時,我總會忍不住的解釋,這裡正史上是如何;這個人的名字不對;封爵的時間與封號有問題,諸如此類的訴說更正電視劇的劇情,內子剛開始還頗有怨言,後來麻痺了,也就認了,但最近開始換她有疑問了,反而是我嫌她問的,我以前都講過,怎麼都記不住?最近,第四台又重播〈雍正王朝〉了,所以……有了以下的故事……。
本篇斧聲燭影之解,是上一篇斧聲燭影之謎的續篇,用「之解」或許托大些,這個千古之謎,多少歷史學者都解不開,筆者何德何能能解,這只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用法,坦白言之,也是謙遜之道,換句滑頭一點的說法,「之解」可解釋為「見解」,而非解開,另一種說法是解說,無論如何,我會對本標題如此的說明與推敲,正在證明一件事,就是很多事情,其正確性否?皆來自於觀點與詮釋權,屬於相對理論的範疇,而非絕對理論的概圍。
燭影斧聲……是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人們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但是《續湘山野錄》與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文詞內容頗有出入,要相信哪一個呢?其實我們先相信兩邊寫的都一樣的地方,從相同處探討,再從別的文獻中尋找,之間的異同,最後對照出兩人之間,在發生「燭影斧聲」事件前後幾年的作為,大概離事實就不遠了。
讀完上一篇之後,我們可開始幫趙括翻個案了,首先,先分析一下趙括的對手與對戰的兵力吧,對手是與趙括之父趙奢齊名的戰國名將白起,而白起甚至比趙奢還更有名的多很多,我們看看下面對白起的敘述:白起擔任秦國將領三十多年,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朝歷代所稱頌,司馬遷對於白起的軍事才能給予極高的評價,他稱白起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
從年輕研讀歷史到現在,總有許多發現,發現歷史上許多定論,實在是有欠公允,甚至很喜歡落井下石,這與現今台灣的媒體新聞或政論節目很像,搞了老半天原來這是一種遺傳……所以說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完全正確的說法,像是看本三國演義,就把孔明當成神了,把周瑜寫成量窄小人了,這也就算了,什麼扶不起的阿斗…,雍正弒父篡位…袁世凱十惡不赦等等……,這些「史料」啊,只要肯多讀點書,就會發現「那啊米是安ㄋㄟ」,呵呵,不談這些了…我們今天來聊聊趙括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吧!
讀了數百餘本的歷史相關書籍後,我始終覺得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故事,真的很有爭議,也就是說「霸王別姬」的情節,我個人深深懷疑是個虛構的故事,懷疑的基礎來自於虞姬,說的白話些,筆者認為根本沒虞姬這號人物,既然沒有虞姬,那霸王也就無「姬」可別了,是不是?到底有沒有虞姬?我提出我的看法,大家來研究研究!首先,虞姬在正史上,僅出現於史記,也是唯一的一次,而原文照錄如下: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筆者用綠色字體特別標出,與虞姬有關的字,總計十三字,至於其他的歷史記載,皆出自這十三字矣,而且更誇張的是整部《史記‧項羽本紀》,前無鋪陳,後虛其局,天外飛來一筆,就跑出這麼一段,就連虞姬唱完歌後,怎麼死的也不知道,對不起是完全沒交待,所以也沒有死不死的問題,接連著就是項羽突圍,自刎烏江的橋段了。
中國歷史上最為人人稱道的三大軍師,依先後順序為張良,諸葛亮與劉基三人,這三人的智慧早已深入民心,如果有人敢說這三人智商不高,可能說的人智能上有可議之處!但我必須說如果真要排中國歷史上,前三名的軍師那除了張良,另外兩位可能就排不進去了,我的標準是以正史所載去評論,當然也會以成敗論英雄,稗官野史不列入考慮,先說被神話到最誇張的劉基吧!劉基字伯溫,元朝科舉的進士,在朱元璋開國功臣中,學歷最高的一位,也在元朝前前後後當了二十幾年的官,被稱為哲學家,謀略家,天文學家,軍事家等等......簡直是神無異。
今天的〈古今隨筆〉來談談張松與法正,他們都是三國時代益州劉璋下的高級官員,尤其是張松官至「別駕」,也就是僅次於州牧與治中下的第三號人物,相當於現今的第二副省長,而當時的益州劉璋,已成為半獨立狀態的國家,也可以說是軍閥割據⋯⋯所以其位甚高,但是張松與法正,在歷史上是背主求榮的腳色,沒有這兩位,諸葛亮的隆中對,未必能實現,可以說這兩位是小人,但歷史卻褒大於貶,(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皆如是評斷)只因為他們扶的是劉備。
秋芙是江南才女,一個集詩、畫、琴各家之長的絕倫女子,雖然不是名門閨秀,卻深得當時高手之真傳,當然蔣坦可是出身書香門第,詩禮相傳,具文質彬彬、器宇軒昂的名士文人,兩者是相得益彰的,這對摯情夫妻的濃情韻事,說起來頗能動人通遐思,漾人魂夢的,只是可惜秋芙早逝,而蔣坦因而恍恍惚惚,又值太平天國之亂,蔣坦後來居然是餓死的,有關於兩人之間的故事,其實多在《秋燈鎖憶》之中,未來筆者有意整理為《秋芙隨筆》。
談過崔鶯鶯與李香君之後,又談了李鳳姐與卓文君,今天這篇來談秋芙與芸娘……,秋芙與芸娘,是被林語堂形容在中國古代最可愛的兩位女性,而這兩位超優質人妻,有許多的共通之處,應該說這兩對夫妻,有著相當層度的近似……。
寫完兩個女人後,意猶未盡,想起另兩個女人,一個是「遊龍戲鳳」的李鳳姐,另一個是「文君當爐」的卓文君,這兩個女人比起崔鶯鶯與李香君而言,有邏輯多了,也真實多了,兩人雖說一個生於漢朝,一個活在明代,但是都跳脫傳統古時的禮教框架,勇於追求愛情,算是自由戀愛的先驅,差別是兩個女人對愛情的評價,頗為不同,詮釋上自然也不同,一個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愛情,一個算是物質上的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