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韓信(上)

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其故事鄉野小童皆可耳熟能詳,從史記淮陰侯列傳到稗官野史……從古至今,後人評論不休矣,從筆者珍藏的泛歷史書籍與其相關者……每觀其行為,皆有另一種感觸,見解也與諸子百家略有不同矣……今夜,藉由古今隨筆舒發另一種思維,不啻為韓信剖析一番!也許這才是韓信這個「成語字典」的真相?

 

韓信本一鄉野庶民,初期受跨下之辱,漂女乞食而聞名於史冊,後提劍投效項梁,當一名執戟郎中也就是基礎軍官(應該是尉級軍官),項梁死後自然成為項籍的麾下,但不受重用故背楚投漢,可劉季也看不出他有何能耐,先給他個連敖,後因夏侯嬰將軍推薦才當上治粟都尉,只有蕭何月下追韓信,強力向劉季說明此人國士無雙,遂拜為大將之。

 

韓信也沒辜負劉邦的委任,率領一隊漢軍,連滅趙、代、燕、齊、魏等國,這其中有名的成語有背水一戰,多多益善,(小修武奪兵權後)……等等,戰楚時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等,總而言之,韓信是一個軍事奇才,且有智謀 (智商絕對不低)的總司令,但後來在漢朝開國後,卻被滅三族,一個可稱為開國第一的英雄,卻落到如此不堪的下場!所以歷史學家開始討論韓信該不該死?劉邦該不該殺他?還是呂后自己的陰謀,劉邦並不知情等等……討論了兩千兩百多年,筆者僭越統計分析歸納為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最多人認同的說法,就是韓信功高震主,飛鳥盡良弓藏,所以先奪其兵權,再由齊王改封楚王,後又降為淮陰侯,但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士亡,所以劉邦就像越王句踐一樣殺了文種這個大功臣……而張良就如范蠡一樣的功成身退明哲保身!這如出一轍也!只是劉邦包裝的比較漂亮罷了,把韓信搞成謀反罪,再借由呂后與蕭何之手除之……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第二種說法,也就是〈史記〉的說法 ,韓信有謀反的事實 ,死得其所,但尚未舉兵,就東窗事發了……第三種說法,是韓信本來沒有反叛之心,但經由改封降職之後,心裡極其不滿,也許加上劉邦用一些手段逼他……看他如何反應?後來才起了反叛之心。

 

綜合前面三種說法,可以得到一些結論,也是現在一些學者與評論家,在其書(著作)上寫出的見解,他們認為韓信缺乏果斷力,猶豫不決,沒自信又沒自己認清自己,,不能搞清楚現有的處境,曖昧不清……騎驢找馬,兩面討好,為自己留後路……等等,也認為韓信認可劉邦的知遇之恩,忠心耿耿的認為自己只可為將帥,不能為君王……寫了一堆原因而且很抱歉本人也未對應到三種學派,但是這些說法,看起來有一些矛盾但可並存……只是說法上的解釋,而我的看法是:

 

一個智慧超群,領導力十足的人一定有其魅力,領兵打仗的將軍而且百戰百勝,未嚐敗績的帥才怎麼可能沒有果斷力?怎麼可能沒自信?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現在的處境?敵軍都是白癡嗎?難道這世上有一種人,手上有兵時,智商兩百,回家一人時,瞬間打的對折?變成一百……這實在太難讓人理解了!韓信與劉邦都做了幾件很奇怪的事,首先,韓信在打敗齊國時,請求封假齊王(這個『假』是代理的意思 ),那時的劉邦都快要被項羽打掛了,急需要靠他來救援,韓信這不是威脅嗎?(趁人之危又趁火打劫……也許筆者形容得不好……)

 

可能那時沒有手機,通訊機制沒那麼即時,但韓信也不可能不知道劉邦當時的處境……我曾算過距離,快馬五天之內應該可到。其二是劉邦在韓信尚未滅齊國前,就已經在小修武奪過韓信的兵權(偷偷摸摸的),那時的韓信雖說從漢中剛打入關中(滅三秦:章邯、司馬欣等秦降將) 但北方各國都還在,劉邦此時飛鳥尚未盡……怎可如此之不智?難到劉邦有上帝視角,知道韓信可以自己練新兵,然後滅掉北方各國?所以從這兩點來看,我們至少能有一個結論……就是他們兩人內心中隱藏的互信基礎……真的很薄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