棋王在世紀百強裡,排七十九名,作者張系國,民國三十三年生於重慶,江西南昌人,在台灣長大,台大電機畢,也是柏克萊的博士,任教於國內外許多知名的大學,是學者但利用業餘從事文學創作的先驅,棋王的時光背景是七十年代的台北,內容涵蓋科技進步與宇宙的玄幽,融合了現實社會的波譎,人生百態,淋漓盡致。
從余光中給張系國寫的序中:張系國在文壇上是一個獨來獨往的人,他研究的是科學,關心的是民族與社會,創作的卻是小說,以前的小說家批評的是農業舊社會,張系國批評的卻是工業的新文明,…。這是很中肯的評論,我看張教授的書,一開始是科幻小說,其實他的著作並不算多,當然也合理,因為非專業作家嘛,對棋王這本書,卻是先看電影才買書來看,這與我的習慣上算是異類。
棋王一開始是採用麻花結構,故事有好幾條線,電視公司的夥伴是一根,老同學是一根,廣告社的同仁是一根,弟弟又是一根。這幾條線都由主角程凌牽出來,起初牽來繞去,似乎很亂,但是等到五子神童的主線拉開來之後,幾根輔線便各就各位,漸漸地扭成一股了,像麻花一樣。這樣的結構方式頗令現在的作家學習,有好幾本小說都採用這種方式。(以下節錄余光中的天機欲覤話棋王)
五子神童一出現,程凌的價值觀念便受到新的震撼。對於他的朋友們,能夠未卜先知的神童是一株搖錢樹,可以用來號召觀眾,猜考題,測股票。馮為民提議向神童求解人類前途之類的大問題,立刻遭到否決。大家都認為大問題太浪費時間,還是搖錢重要。
正當這時,神童忽然失跡了。等到他尋獲時,他已經喪失了神力,於是搖錢樹倒,財奴四散。臺北社會唯利是圖的現象,到此反映無遺。通俗電影和武俠小說裏群雄奪寶的公式,到了張系國筆下,揚棄了暴力,保留了懸宕,竟用來處理這麼嚴肅的題材。這一點再度證明,廢銅爛鐵,張系國隨手拈來,都能派上用場。
人人都想投機取巧,不勞而獲,身為機巧之鑰的神童,在接受重大考驗的關頭,竟然捨天巧不用,而用人謀。這種死裏求生,自絕以自拯的勇氣,令程凌感愧。這才是真正的自由,誰說歷史是不由人的?神童說:「我不需要未卜先知。我自己會下。」下棋:是一個象徵。世事如弈,成敗還靠自己。程凌回到自己的畫,他恢復了信心。棋王不愧是一部傑出的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