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與秦檜,一直算是中國歷史上「忠」與「奸」的代表,從杭州西湖岳廟一進門的對聯就可以知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八百多年來,那棲霞嶺的青山埋著大忠臣岳飛的靈骨,而的確,作為一種物質,鑄鐵本是無辜的,但是被鑄成奸臣的形象後,就成了奸臣身體的一部份,因此,就被打上了奸佞的印記,不可避免的要成為奸臣的替罪之身,也為世人所洩
憤與唾棄了(按)。
岳飛與秦檜,一直算是中國歷史上「忠」與「奸」的代表,從杭州西湖岳廟一進門的對聯就可以知道:「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八百多年來,那棲霞嶺的青山埋著大忠臣岳飛的靈骨,而的確,作為一種物質,鑄鐵本是無辜的,但是被鑄成奸臣的形象後,就成了奸臣身體的一部份,因此,就被打上了奸佞的印記,不可避免的要成為奸臣的替罪之身,也為世人所洩
憤與唾棄了(按)。
讀完上一篇之後,我們可開始幫趙括翻個案吧,首先,先分析一下趙括的對手與對戰的兵力吧,對手是與趙括之父趙奢齊名的戰國名將白起,而白起甚至比趙奢還更有名的多很多,我們看看下面對白起的敘述:
從年輕研讀歷史到現在,總有許多發現,發現歷史上許多定論,實在是有欠公允,甚至很喜歡落井下石,這與現今台灣的媒體新聞或政論節目很像,搞了老半天原來這是一種遺傳……所以說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完全正確的說法,像是看本三國演義,就把孔明當成神了,把周瑜寫成量窄小人了,這也就算了,什麼扶不起的阿斗…,雍正弒父篡位…袁世凱十惡不赦等等……,這些「史料」啊,只要肯多讀點書,就會發現「那啊米是安ㄋㄟ」,呵呵,不談這些了…我們今天來聊聊趙括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吧!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官職都有左右之分,到底是左大呢?還是右大呢?其實這個問題一點也不難,基本上和許多歷史上的問題一樣,各朝代各有不同的規定,記得我在當中國史知識長時,就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什麼吏部尚書是幾品官?什麼是三公?什麼是宰相?………這類的問題,我都一律回答:各朝的定義自有不同,如果想要進一步知道答案,那就得開始研究研究了。
中國歷史上的名才子們,無論詩、詞、賦、曲…等等,皆有其成名之作也,本篇就來欣賞他們的文采風格吧!但是有些才子才女的名句太多,膾炙人口,落水三千,我只能取一瓢飲了,遺珠之憾再所難免,欣賞有時也很主觀的呢,不多說了,如下:(以年代遠而近排之)
這篇以《詩詞賞古今》,本來想放在【詩詞曲集】這個分類單元裡,後來想想這明明是與「古」和「今」有關的,還是放在【古今隨筆】裡來的貼切吧!特別申明一下,這篇《詩詞賞古今》,不是本人的著作,這在﹝蒼穹未央﹞裡並不多見,但也非獨創,本人偶而也會引用一些網路文章的,只是不知原作者是誰也,只好在此申明並致上敬意也!
三國時代的劉備,也就是蜀國的開國君主,他的兒子也是繼位者,叫做劉禪,字公嗣,又字升之,可是大家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習慣叫劉禪小字「阿斗」,而且常常會用「扶不起的阿斗」來指他政事無才幹,闇弱無能、賢愚不辨等等,即使是智冠群倫的諸葛亮也扶不起,除了「扶不起的阿斗」這個封號,劉禪也是成語「樂不思蜀」的典故製造者,這兩句都是負面評價,
內子喜歡看韓劇,而我當停電族(停止看電視)至少十年以上了,即使是現在不良於行,我仍然是不看電視,但最近因為復航空難、高雄汽爆,勉而視之新聞,中午用餐時,看了難過,轉而與內子看了幾集的「奇皇后」,面對內子與女兒的詢問(筆者自詡為歷史研究者,其實只是業餘水平),也不得不稍微的翻了翻書本、Google一下,好回答她們一些問題。
說實在的,我對元朝史只停留在成吉思汗、忽必烈、蒙哥……等等,至於元順帝這個魯班天子娶了幾個老婆實在研究有限,通常把他與木匠天子天啟帝放在一起,請参閱﹝閒談亡國君﹞裡面有寫到,元順帝基本上算是大元朝的亡國君,巧的是他與奇皇后生的兒子,可以算是北元的亡國君,父子皆為亡國君到也少見,事實上隻兒孛斤‧鐵木真(成吉思汗)所建立的蒙古帝國,應該要分成三個階段才算完整。
皇太極要的就是這樣的結果,他採取拖兵之計,先把關寧鐵騎累垮,然後再在北京城下,當著明朝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全殲關寧鐵騎。11月20日清晨,關寧鐵騎與八旗軍在北京城下拉開陣勢。這決不是一場勢均力敵的戰鬥。一邊是皇太極親自指揮的數萬八旗大軍,兵精糧足;另一邊,則是袁崇煥和他的疲憊之師關寧鐵騎,人數只有九千!
如果要票選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軍團,我想﹝關寧鐵騎﹞一定會被眾人遺忘的,不過中國發展出版社推出《歷史上的十大軍團》一書中,卻將其列入,讓這﹝關寧鐵騎﹞在蒙塵四百餘年後得以正名,與下列九軍團同時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常勝軍團。
中國歷史上,如果要選拔最笨的皇帝,那晉惠帝司馬衷,可能會是首推第一人,他留下的故事最膾炙人口的就是 "何不食肉糜?",另外一個是"為公乎?為私乎? ",可是我今天一定要為他說幾句公道話,因為他比起許多皇帝好多了,比起台灣的政客好多了。為什麼呢?且聽我慢慢道來。
在三國諸多英雄之中,周瑜應該是翹楚之一,只可惜中了三國演義的毒,被羅貫中寫成一個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的人,事實上,歷史上除了三國演義外,在其他的史料中,對周瑜沒有任何肚量狹小的記載,反而正面的居多,如:雄烈,膽略過人。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晉朝陳壽所著三國志之周瑜傳中,對其評價為:性度恢郭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簡單來說就是周瑜的性情豁達,度量寬宏,大體上是得人心的,只是與程普的關係不和睦。可是程普曾感摡的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釀,不覺自醉。這是稱讚周瑜品德高,能對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因程普為東吳開國元老,卻位於周瑜之下,數凌侮瑜,可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 計較),感動了程普之故。
本篇斧聲燭影之解,是上一篇斧聲燭影之謎的續篇,用「之解」或許托大些,這個千古之謎,多少歷史學者都解不開,敝人何德何能能解,這只是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用法,坦白言之,也是謙遜之道,換句滑頭一點的說法,「之解」可解釋為「見解」,而非解開,另一種說法是解說,無論如何,我會對本標題如此的說明與推敲,正在證明一件事,就是很多事情,其正確性否?皆來自於觀點與詮釋權,屬於相對理論的範疇,而非絕對理論的概圍。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人們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但是《續湘山野錄》與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文詞內容頗有出入,要相信哪一個呢,其實我們先相信兩邊寫的都一樣的地方,從相同處探討,再從別的文獻中尋找,之間的異同,最後對照出兩人之間,在發生「燭影斧聲」事件前後幾年的作為,大概離事實就不遠了。
先做一些說明,《續湘山野錄》也稱《湘山續錄》,而現今歷史學者,大約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二為宋太祖趙匡胤身體不好,又有其母的「金匱之盟」,所以本來就是要傳弟弟,第三種是未有定論,待後世考證,第三種今天就不提了,因為那是廢話,沒有結論,我們回到前述的想法,先找出兩邊相同處,這之前先將兩段文字節錄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