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古今隨筆 (36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日本櫻花選 03.jpg

韻文與散文,不論是從結構上與應用面上,皆有其不同的欣賞角度,我們簡述如下:韻文是講究格律的,甚至大多數要使用同韻母的字作句字結尾,以求押韻的文體或文章,押韻是指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迷濛幢影.jpg

焚書坑儒後,中國所收藏的文獻幾乎消失殆盡,但是總有些偶然的機運,或者我們不明的原因,能夠保留一些殘缺的原本,進而彙集成書,筆者先舉兩個例子,就是拾遺記與竹書紀年,這兩部書。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孤舟帆頂.jpg

焚書坑儒是秦始皇從西元前213年開始的焚毀書籍、活埋方士之事件,先來談焚書事件,根據司馬遷《史記》的記載,秦統一第八年,博士齊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無輔拂,何以相救哉?」秦丞相李斯反對,認為時代變化,制度應該隨之變化,不應該以古非今。李斯建議:史書只保留秦國的史書,其他國家的史書都焚毀;《詩》、《書》及諸子百家之書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間的都限期交出燒毀;醫藥卜筮種樹之書民間可以保留;想學法令的人要以官吏為師,秦始皇下旨同意。此一事件,史稱「焚書」。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仁政殿內部.jpg

從清十三皇朝說起,談談皇帝的廟號、尊號、謚號、年號與御名,相互的關係⋯⋯每當酒酣熟熱的夜晚,與知己好友閒聊時,總會談談歷史,曾經有人問過,滿清十三皇朝,但是只有十二帝,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說穿了,相當的簡單,就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分別為後金汗國的天命與改為大清朝後的崇德,這兩個年號,如此而已,但是就從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主題,也相當的有趣,相信很多讀歷史故事的人,也沒有發現。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

 

牛街禮拜寺.jpg

閱讀〈諡號的種種〉之前,請尊駕先讀滿清十三這一篇,因為本篇算是其續篇,我們上一篇提到了御名與年號,這一篇的重點是「諡號」,但是還是要談談廟號與尊號,什麼是廟號,廟號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而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之中。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氤氳泛舟.jpg

在中國刺客的歷史裡,荊軻應該可稱為第一把交椅了,雖然之前於他者,不乏其人,而之後於其者也,亦大有人乎,更何況他刺秦皇,也沒有成功,但是不以成敗論英雄,終究是掩蓋不了他在刺客中的崇高地位,在史記的刺客列傳裡,司馬遷把荊軻描繪的非常詳盡,格友們想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何等的壯烈,令人感慨萬千,迴盪不已!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一輛奔馳車反射摩納哥賭城.jpg

什麼叫做「歷史的誤讀」?我舉一個最膾炙人口的桃園三結義,在正史的記載下,從無此事,不管是《三國志》還是《資治通鑑》全都沒記載,而且以年齡來算,關羽還大於劉備呢,但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風行,造成大家積非成是的誤解,所以說了,會有歷史的誤讀或誤解,通常也是有其因才有果的。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烏衣巷

這兩天「烏衣巷」這首詩頗為人流傳,原因無它,是最近馬總統於客家庄用客語唱了這首詩,當然唱的蠻好聽的,但是對應到最近的選情,因為民調數據,與小英出現了死亡交叉點,故低迷的選情下,又唱了這首有點落寞感嘆的曲子,更叫電視上的名嘴議論紛紛,好不多事!在這裡,我們純欣賞就好,與總統大選無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紹興的橋 05.jpg

燈花‧趙長卿  

斜點銀缸,高擎蓮炬,夜深不耐微風,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威尼斯的嘆息橋.jpg

嘆息橋的英文是Bridge of Sighs我曾經在閒談劍橋這篇文章裡,略提了劍橋學生引申嘆息橋的詼諧和幽默,而世界各地,也多有嘆息橋,但是嘆息橋的本尊其實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義大利語為Ponte dei Sospiri,這一座才是首創,也就是篇首的這一座。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上的滑鐵盧橋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8) 人氣()

山雲相隨 027.jpg

建文四年,何福、平安率領的中央軍在小河大勝燕軍,並斬其將陳文;而徐輝祖亦在齊眉山獲得大捷。燕軍恐懼後計劃北歸。恰逢明惠帝誤以為燕軍已經北徹,召徐輝祖班師,致使何福孤軍奮戰。隨後,靈璧之戰中,燕軍大勝,陳暉、平安、陳性善、彭與明被執。盛庸軍亦在淮河之戰中潰敗,燕軍遂渡過淮河,抵達六合。明惠帝不得不下詔要求各地勤王,並遣使割地罷兵。同年六月,盛庸在浦子口與燕軍交戰不利,都督僉事陳瑄率水軍附燕。隨後,朱棣率燕軍渡江,最終逼近南京應天府。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變節,致使燕軍進入都城。宮中起火,明惠帝不知下落。

燕王朱棣入京師應天府後,惠帝在宮中舉火,皇后自焚死,惠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終,至今其下落仍是未定論的歷史之謎。有稱其從地道逃亡,也有稱其離宮後出家為僧。朱棣入京後,先捕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及大批忠於惠帝的官員,後方稱帝。當時駙馬都尉梅殷在軍中,從黃彥清之議,為建文帝發喪,追諡孝愍皇帝,廟號神宗,但是不被明成祖朱棣正式承認。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建文帝(惠帝)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朱棣對建文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溥洽是建文帝主錄僧,當時傳聞他知道建文帝出逃的事,朱棣遂以其它罪名囚禁溥洽長達十餘年,直到姚廣孝病危時請求朱棣釋放溥洽,溥洽才獲釋。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山雲相隨 013.jpg

中國歷史上,在大統一朝代裡,有一位下落不明的皇帝,至今仍考究不出,到底傳說中哪一樣是真實的,他就是明惠宗朱允炆(1377125日-?),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先敘述他的生平。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第二子,但朱標的長子朱雄英早故,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視朱允炆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由於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其父同樣溫文儒雅,即長皆以寬大著稱。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份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死前密命駙馬梅殷輔佐新君。朱允炆在同月(630日)即位,定次年(從139926日開始)為建文元年。惠帝在六月晉用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寺卿,七月召方孝孺為翰林院侍講,在國事上倚重三人。惠帝的年號建文有別於其祖父的洪武,他不想仿效祖父以嚴刑峻法治國,即位後改行寬政,囚犯人數減至洪武時期的三成左右。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都江堰之謎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千米處。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巨大的作用。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午門.jpg

中國歷史上,明清兩朝的官員服飾上,於胸前背後,都綴有補子,稱之補服,用與區別官階之大小,而文官以禽類為標,武官則以獸類為誌,現代人戲稱滿朝禽獸焉?其實這在當時,武官以獸幟乃取其勇猛剛毅之性,文官則是以禽之高風亮節為情,大致上如此,並不是取笑或罵人的意思,應該說是現在台灣的政客,多為己私,如禽獸般,較為貼切!前一陣子,我發現明清的官服,在補子上有一疑問,就是維基百科與我的藏書上的記載,略有差異,而且還不止是一本,故上知識平台發問,此題節錄如下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朱銘的美術館 20.jpg

以《將苑》的將軍的種類,這是第四篇了,也是最後一篇,今天要寫的是騎將、猛將與大將,照例還是先將原文的定義,介紹如下: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淩三軍,誌輕彊虜,怯於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以漢朝而言,霍去病的武功,勘稱騎將而當之無愧,但是就進則先行,退則後殿,這一部份似乎不如衛青,反而被匈奴稱為飛將軍的李廣,似乎適合些,三國的猛將呂布,也頗符合,但是仍是在「退則後殿」上略為不足,關羽也比呂布來的恰當,而馬超、黃忠等將,也都不能完全符合,整體看來趙子龍最為合適,當然趙雲在「馳射如飛」這個神射項目,比不上黃忠,但是也不會太差,故我們再往下面的朝代來看,有一位將軍可以符合,就是哲別,也就是鐵木真的四先鋒之首,以滿、蒙的騎射文化而言之,騎將在此產生,也應不為太過訝異的,只是進則先行,退則後殿,這個身先士卒,又斷後的將軍,我仍是推哲別與趙雲這兩位為代表。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朱銘的美術館 24.jpg

本篇續筆,是延續上一篇〈古將隨筆〉,討論的是《將苑》裡的智將、信將、步將等三將,還是先就原文定義,節錄如下: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長安街.jpg

〈古將隨筆〉是要探討諸葛武侯的《將苑》裡的九種將軍,地位、作用、品格和領兵風格,可以對應在歷史上的哪些將領上,也可以說是把一些名將,加以分類討論,基本上會以隨筆、續筆、再筆這三篇,每篇討論三將,也就是說,本篇的主角是仁將、義將、禮將三將的分析,茲先就原文定義如下:道之以德,齊之以理,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茍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說到仁將,如果以「而知其飢寒,察其勞苦」的話,吳起、王翦、韓信、衛青、霍去病、李廣……等等,太多將軍做的到了,這可以算是帶兵打仗的基本素養,故仁將的重點是「道之以德,齊之以理」,歷史上可以做到這點的,韓信可以勉強算一個,但是他畢竟還是威脅過劉邦,(封齊王之事)故我的認為能入選為仁將者,非諸葛孔明不可,當然儒將也可為仁將之,近代的孫立人將軍,應也可為仁將乎。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4) 人氣()

 

成都武侯祠.jpg

一位歷史的知識友,問了我一個有關古時候的將軍,衝鋒陷陣如何不會成為眾矢之的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也衍生出我今天想寫的主題,中國古代將軍的種類,首先,我引用諸葛武侯的一著作《將苑》裡面的將材篇,來分析中國古代將軍的類別,但是寫在這之前,先談談《將苑》的作者與這本書的種種。《將苑》是中國古代一部專門討論為將之道的軍事著作,該書非常系統的論證了將領在軍隊中的地位、作用、品格和領兵作戰時應該注意的問題,而這本書,宋朝稱為《將苑》,明朝稱《心書》,還稱為《新書》,舊題諸葛亮撰。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

 

烏盧斯飄浮島 032.jpg

這一篇我們要討論的,不是草船借箭是否為史實,因為這不用討論,草船借箭是羅貫中《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橋段,當然非史實,但是我們要討論,草船借箭這個謀略的難度,因為難,所以精彩萬分,從孫子兵法的角度,草船借箭運用了「計」、「形」、「勢」與「虛實」,而以三十六計而言,它可以算是數「計」的聯合,不是連環計,是數「計」聯合計。首先「草船借箭」要具備知己知彼,知己的難度不高,只要不要有大頭症就好加上客觀的態度與長遠的角度視野,而知彼的難度,在於知彼的深度,草船借箭的難,在於知彼的深度極深,對方的主帥,將領,遇上這種情況的處理方式,每一個環結程序都不能錯,否則全軍覆沒是一定的。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成都武侯祠.jpg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膾炙人口,其中有許多的橋段(現代人稱梗),因為劇情張力,而產生的藝術加工,故與史實有很大的差距,諸如: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星壇借東風等等,有些是子虛烏有;有些是史實人物的附會;有些是真假参半,但是「三顧茅廬」這一段,就很難判斷真偽了,因為從許多的史料中,確實的存在兩種看法,是不一致的。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