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之謎

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千米處。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巨大的作用。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和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前256年左右修建的。《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華陽國志·蜀志》又載:「以李冰為蜀守……乃壅江作堋,穿郫江、檢江,別支流,雙過郡下,以行舟船。」「壅江作堋」一般認為即是指修築分水魚嘴,「鑿離堆」即為開鑿寶瓶口,「穿二江」、「雙過郡下」句即指李冰主持開鑿了通向成都的兩條幹渠。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東漢石像上有銘文「李府君諱冰」,這被認為是李冰始建都江堰的實證。

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傳統說法並非沒有受到質疑。質疑者的觀點基於對古代文獻的疑析。他們認為,「沫水」是大渡河的古稱,而不是指古代一般稱為「江」的岷江。因此《史記》說李冰「鑿離堆避沫水之害」是否就是指開鑿都江堰寶瓶口便成了疑問。而《華陽國志》記載古代蜀國的開明「決玉壘山以除水害」,與《水經注》中「江水又東別為沱,開明之所鑿也」相應證,似乎是比李冰更早的開明開鑿了寶瓶口這一都江堰的關鍵工程。不過,反對這一說法的觀點也有強有力的反證

寶瓶口所處的山脈晚到唐朝時才開始使用「玉壘山」這一名稱,因此成書於東晉的《華陽國志》所指之開明治水的玉壘山當在別處。事實上的真相,應該是自都江堰建成以來,堰首樞紐的位置一直在變化。一方面是因為每年歲修更換竹籠都會使堰首位置發生微小的改變。如果堰首遭遇大洪水被大規模破壞,再次修復後的位置變化就更大。另一方面,岷江河道也在不斷改變,河道的變遷加速了堰首位置的變化。古時岷江沒有現在這樣彎曲,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岷江榪腳沱以下逐漸曲向左岸,榪腳沱以上則擺向右岸,這導致堰首位置緩慢下移,有向離堆拉近的趨勢。

自秦以降,都江堰一直以竹籠盛裝卵石結合木樁構築。元朝時吉當普首次引入鐵石結構,此後對都江堰主體結構的爭論在明清兩代一直不休,都江堰整修也一直在竹籠、鐵石兩者間反覆。直到近代,水泥、混凝土技術的引入徹底平息了雙方的爭論。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3%BD%E6%B1%9F%E5%A0%B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