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武侯祠.jpg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膾炙人口,其中有許多的橋段(現代人稱梗),因為劇情張力,而產生的藝術加工,故與史實有很大的差距,諸如:草船借箭、空城計七星壇借東風等等,有些是子虛烏有;有些是史實人物的附會;有些是真假参半,但是「三顧茅廬」這一段,就很難判斷真偽了,因為從許多的史料中,確實的存在兩種看法,是不一致的。

先談談「存有說」,陳壽的《三國志‧諸葛亮傳》與裴松之注《襄陽記》是羅貫中寫「三顧茅廬」之本,這兩份史料都正面的說明了,是劉備去見諸葛亮,但是也都沒有說明,見面的地點是「茅廬」,現今的湖北襄陽市西十餘里之處,有古隆中的牌坊與三顧堂等等傳說中的遺跡,但是這也不能證明一定是茅廬,所以這些史料,可證明「三顧」,但「茅廬」值得商議。

而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如果這《出師表》真是諸葛亮寫的,那這證據就接近確鑿了,再加上《三國志》的《隆中對》記載,也側面的證實這樣的說法,再從唐‧李白的詩: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杜甫也有寫道: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另外,元代至治新刊《全相三國志平話》扉頁,刊刻了「三顧茅廬」的畫頁,請注意,這些人都沒看過《三國演義》,只有羅貫中學他們,他們不會去附和《三國演義》,故這也是小小的證據。但是否定有「三顧茅廬」的史料,也是信誓旦旦,三國人魚豢寫的《魏略》,大意是是諸葛亮去見劉備的,而劉備初以諸生待之,(可能嫌他年紀輕,才二十七歲)後來談過之後,才以上客禮之。西晉司馬彪《九州春秋》也有相同的記載。

值得說明的是這兩種不同的記載,在時間上卻都是吻合的,都是建安十二年,故筆者突發奇想,會不會有可能兩件事都是真的,只是先後都發生過,諸葛亮先見劉備,但是劉備並不知其才,後有「三顧茅廬」(經徐庶與司馬徽的推薦),或者是反過來,先「三顧茅廬」,但是這可能性較低,所以三顧是可以肯定的,而「茅廬」也許是謙稱,就像自稱自家為寒舍,就真的會很寒嗎 

三顧茅廬之謎,其實不能算是謎,只是解釋上的問題罷了,因為兩份史料雖不同的記載,但是並不是一定衝突的,所以在「三顧茅廬」的真偽上,個人還是認為有的成份是比較高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