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柯岩 031.jpg

中國歷史上,有一段時期流行「清談」,約起於魏晉南北朝,而真正在中國政治歷史上取得壓倒性地位則是在宋代,原因大致上可以說是一種衍進,從西晉開始的清談,是以政治上的實際問題,是士大夫藉以表示本人態度及辯護自身立場的方法,可是到了西晉後期直至東晉時的清談已是口中或紙上的玄言,喪失政治上的實際性質,僅止於名士身分的裝飾品而已。

余英時博士曾說:「自漢末到魏晉,士大夫的精神還是有其積極的、主動的、創造的新成分,不僅僅是因為在政治上受到壓迫和挫折才被動地走上了虛無放誕的道路。這個成分便是『個體自覺』或『自我發現』。」清談的藝術,通常就是道家,用最精粹的語言,最簡潔的語句,表達出來;東晉時期清談到了後期,與佛教思想結合,漸漸發展為儒、道、佛三位一體的新學,替後來宋朝融合三教、探討性命的理學奠定了基礎,成為新型態的形上學,也就是宋代的理學基礎。

而為什麼會有「清談」這種文化(社會現象)的產生呢?起因應是漢末黃巾之亂,中央政權瓦解,地方勢力抬頭,儒家經典隨之衰落,亂世之中,老莊思想逐漸抬頭,一般文人不談俗事,不談民生,祖述老莊立論,大振玄風,最常談的是《周易》、《老子》、《莊子》稱為「三玄」,這其實就是一種無可奈何下的思想文化,與現今台灣的某些現象,頗為接近,且略為相似。

不過,從歷史上大黃金時代,諸子百家爭鳴,三教九流,那時期的思想文化,何其豐富,知識水平思想的繁衍、進步,是健康且正面的,整個中國歷史上的思想文化,除了明朝那種「大黑暗時代」與魏晉南北朝的「清談」之外,大致上,我們可以稱之為有建設性的思考模式,所以,先撇開「大黑暗時代」那種斷頭政治下的專制不文明的淵藪,「清談」在某種歷史的定位下,也是一種誤國的、亡國的現象。節錄一段「清談誤國」的敘述:

「原先林泉隱逸,清談玄理,雖無益民生國計,然亦不致誤國。可是當滿朝高官皆崇尚虛無,口談玄遠,再不理世事之務,國家必然遭殃。《世說新語.輕詆類》中記載桓溫嘆道:「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劉孝標引《晉陽秋》標注時提到王衍要被石勒所殺時,曾告訴別人:「吾等若不祖尚浮虛,不至於此。」看得出來王衍自己也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當「名士」與「高官」合為一體,士大夫紛紛以不務正事、「動口不動手」為清高,變亂就在這種風氣中孕育,其結果最後導致了西晉終於滅亡,中原地區進入長達數百年的胡人統治分裂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