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倒雲影.jpg

陸遜(183年-2453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是三國時代吳國的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吳王孫權稱帝後被任命為丞相,在三國前期曾多次率領吳國軍隊抵禦北方的魏國及西方的蜀漢的核心人物,陸遜最著名的戰役是防禦漢軍來襲的「夷陵之戰」(222年)。在這場戰爭中,陸遜以火攻大破蜀軍,大敗漢帝劉備於夷陵,使劉備不得不退回白帝城,不久便含恨而死,確保了吳國在荊州南部的統治。

陸遜出身於江東世族,兒時隨其從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後軍閥袁術自九江遣孫策謀攻廬江,陸康與之戰於廬江達兩年,因缺糧致陸氏宗族損耗大半,為避戰禍,陸康令族孫陸遜攜余剩宗族返吳郡,陸遜21歲時,投入孫權旗下右部督,當時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多有山越盜賊潛匿,陸遜建議孫權:「山寇舊惡,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難以圖遠,可大部伍,取其精銳。」孫權便遣陸遜多次領兵征討山越,多有斬獲。將其中強者補充兵員,羸弱者充實戶籍,並於征討中得精卒數萬人,抒解當時吳國人口不足的問題。

陸遜36歲時,關羽討魏將曹仁於樊城,留兵將守備公安、南郡。吳都督呂蒙意欲用計偷襲荊州,便稱病前往建業。陸遜前往見之。謂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

而關羽不疑有它,更削減荊州守軍北上,薄弱了荊州的守備。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219年末),孫權乃潛軍奇襲,使陸遜與呂蒙為前部,立即攻克了公安、南郡,陸遜領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呂蒙追殺關羽的同時,陸遜由別路進軍,攻破房陵、南鄉等處,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時荊州士人初降服,仕路不通,陸遜便上疏孫權曰:「今荊州始定,人物未達,臣愚慺慺,乞普加覆載抽拔之恩。令並獲自進,然後四海延頸,思歸大化。」此一舉措成功拉攏部分荊州人士的歸附,攏絡了荊州人心,這也間接造成日後劉備征吳時難以成功策動荊州各勢力響應蜀軍的原因之一。孫權後封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為奪回荊州並報關羽被殺之由,親率大軍攻吳。孫權遣使求和不成,一方面向魏國稱臣,願意修好,以避免魏國趁機偷襲。另一方面,命陸遜為大都督督軍應戰。次年二月,蜀漢大軍進軍至彝陵、秭歸一帶,連營數百里,並得武陵五谿蠻土著部族的支援,聲勢浩大。蜀軍頻繁挑戰,吳軍手下將領皆亟欲出戰,但陸遜堅守不出,陸遜深知蜀軍銳氣正盛,同時長江三峽地段陸路崎嶇、水路驚險,又是下游作戰,地形對東吳的防禦和後勤供應較為不利,於是陸遜決心實施戰略後撤,便先令吳軍退至彝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據守有利地形,堵住三峽河口。

吳軍退出三峽後,後勤運輸大為改善,於平地紮營,吳軍持續堅守不戰,靜觀其變,再尋機決戰。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直至六月氣候正值酷暑,蜀軍疲憊、鬥志鬆懈,又因暑熱,移入密林結營,陸遜才開始反擊。陸遜利用火攻,火燒連營,並封鎖江面,扼守彝陵道,全線出擊,克營40餘座,漢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塞江而下」。馮習、張南、傅彤、馬良、王甫、蠻將沙摩柯等將皆被吳軍斬殺,駐守江北的黃權因退路被斷,便率麾下部隊投降魏國。劉備遭到慘敗後,嗟嘆曰:「吾乃為遜所折辱,豈非天邪!」僅以身免,連夜率餘部退至白帝城。

吳黃武七年(228),魏大司馬曹休大舉進攻吳國,鄱陽太守周魴到曹營詐降,曹休中計,以十萬步騎朝向皖城接應。孫權令陸遜迎擊,曹休既知受騙,自恃兵馬精多,遂交戰。陸遜自為中部,令朱桓、全琮為左右翼,三路進軍,雙方決戰於石亭(石亭之戰),大敗曹休,一舉擊潰魏國十萬兵馬,斬獲萬余,獲車乘萬輛,魏軍軍資器械略盡。翌年孫權稱帝,封陸遜上大將軍、右都護。

顧雍死後,陸遜被委任為丞相,但不久在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間的皇儲派系爭奪之中表態支持孫和,遜上疏陳述:「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但不被孫權接納,而遭孫權多次譴責。陸遜於吳赤烏八年(245年)去世,享年62歲,家無余財。據《三國志》記載,陸遜是被孫權反覆的責備氣死的。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8%E9%81%9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