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而言的哭牆,是指中東耶路撒冷的西牆,也就是Western Wall,希伯來文是Hakotel,但哭牆 Wailing Wall可能因媒體的報導,哭牆之名反而較為人知,當然我會知道哭牆,是因為國中時期,讀了張曉風的著作《哭牆》之故,所以來源各有不同,不過對於歷史的哭牆而言,每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一段歷史,都具其價值與涵意的基本精神之濫觴。耶路撒冷的哭牆,也一樣來自於一段歷史的斑駁,在以色列王國時代,第二代國王大衛為建殿的材料作預備,由繼位的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摩利亞山興建第一座聖殿,故第一座聖殿又稱所羅門聖殿,聖殿長約30米,寬約10米,高約15米,聖殿落成後,隨即成為敬奉上帝耶和華的崇拜場所,也成了以色列人民族的象徵,一直到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王國摧毀耶路撒冷,聖殿被毀。
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推翻了新巴比倫王國,波斯王居魯士大帝頒旨,讓猶太人在公元前537年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由於重建過程並不順利,第二座聖殿於公元前515年完工,在公元前37年,聖殿由大希律王得到擴建,直至公元70年,猶太人反抗羅馬帝國暴政,結果提多將軍率軍圍攻耶路撒冷,聖殿被焚毀,僅留下西邊一道圍牆,這道牆就是現今的哭牆。第二聖殿Second Temple被毀後,猶太人被羅馬帝國驅散到各地,在這之前,耶路撒冷聖殿,是古代以色列人最高的祭祀場所,在聖殿建成之前,以色列人在會幕中進行祭祀,直到聖殿建成,聖殿隨即成為敬奉上帝的崇拜場所,也成了以色列民族的象徵。(歷史上的耶路撒冷曾先後出現兩座聖殿,現皆已被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