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家

我想知道台灣各時期(明鄭 滿清 日據 民國)最有代表性的文學家包括他的作品和影響力台灣文學史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呈現間歇性斷層的窘境。這窘境產生的主因來自台灣文學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其紛雜書寫系統。而除了純文學之外,台灣通俗文學也在多語言與多變化的過程中,持續於中國文化夾縫中發展。分為幾個時期,代表人物見仁見智,作品與影響力,請於所附網頁之中,自行點閱之。

宦遊文學時代(1652年—1844年)

此時期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郁永河《裨海記遊》、黃叔璥《臺灣使槎錄》、朱士玠《小琉球漫誌》、藍鼎元《平臺紀略》《東徵集》、陳夢林《諸羅縣誌》、江日昇《臺灣外紀》等。

傳統文學移植時代(1844年—1920年)

同治、光緒年間,台灣本土作家的詩作水準已與中國不分軒輊,風格有強烈的鄉土色彩,文名遠播至中國大陸,宦遊人士如王凱泰、楊浚、林豪、吳子光、唐景崧都很有名,本土詩人有陳維英、李夢洋、丘逢甲、施士浩等人。

日治時期(1920年-1945年)

台籍的日本居民黃石輝等等。台灣作家只能依附在日本作家為主的團體,如1939年成立的台灣詩人協會或1940年擴大改組的台灣文藝家協會。

反共與懷鄉(1945年-1960年)

台灣日治時期結束,邁入中華民國時期。在短暫的蜜月期之後,台灣文學與台灣政治環境相同,陷入低迷的氣壓。這些低迷氣壓除了來自國民黨政府語言政策束縛:如國語之推行及政治事件:如二二八事件等等。1960年代之前狹義台灣文學呈現停滯狀態,而盛行的儘是與台灣本土不相關的反共文學與外省籍作家的懷鄉文學。

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1960年-1980年)

新現代文學,也促成了如王禎和、鍾理和、鍾肇政、李喬、黃春明的人的鄉土寫實文學。而這兩種文學潮流,被視為台灣戰後的「文化創新運動」。

多元化文學(1980年之後)

1977年鄉土文學論戰後不久,確定發展目標的台灣文學產生了多元共生時期,鄉土寫實繼續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母語文學的盛興,如林宗源、向陽、林央敏、黃勁連、陳明仁、李勤岸、方耀乾等人的台語文學創作,以及杜潘芳格、黃恆秋等人的客語文學創作。另外,也有不同的流派和作品也互不干預的出現與自由發展,如:李昂、廖輝英、蕭颯、蘇偉貞、夏宇、袁瓊瓊等女性作家為代表的「女性文學」及以張大春、黃凡等人為代表的政治文學、表現頹廢都會特質的「都市文學」如:阿盛、林燿德、林彧。

 

1990年代後,網路文學或新型態文學,如駱以軍、陳雪等新生代作家也繼續承襲此種多元的特性。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常被忽略的勵志散文及言情小說,在1990年代之後,也被文壇所重視並稱霸於文學通路市場。而吳淡如、劉墉等此種通俗文學在某程度上也挹注台灣文學生命力。除此,這種生命力也見於由網路文化衍生出的網路文學如痞子蔡、鯨向海、阿莫、九把刀甚至媒體名人所出版的文字作品等。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AD%B8%E5%8F%B2

台灣文學長期因為政治、地緣因素,常被視為邊陲文學或中國文學的支流,在發展上即受到相當大的壓抑。尤其在外來統治者的廣義殖民下,紛雜書寫系統使台灣文學呈現無法連貫的窘境。不過相對的,從南島語系原住民的口傳文學、中國古文(台灣傳統文學)、白話文、日文、台語文引發的複雜情況及斷層也豐富了台灣文學的面相。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B0%E7%81%A3%E6%96%87%E5%AD%B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