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幾天的介紹,黃河小說的賞析,也接近尾聲了,剩下最後的兩本,一本是《背叛者》,另一本就是下一篇要分享的《狗仔人生》,其實,我必須承認…,這兩本小說,是藏閣中九本黃河小說裡,我最不喜歡的兩本,原因並不是黃河寫的不好,而是我個人比較不喜歡這類的題材,說句現在年輕人的語言,就是這「梗」不是我的「菜」吧!不多說了,我雖然不喜歡,不代表你們也不喜歡吧,所以,以下是分享:
經過幾天的介紹,黃河小說的賞析,也接近尾聲了,剩下最後的兩本,一本是《背叛者》,另一本就是下一篇要分享的《狗仔人生》,其實,我必須承認…,這兩本小說,是藏閣中九本黃河小說裡,我最不喜歡的兩本,原因並不是黃河寫的不好,而是我個人比較不喜歡這類的題材,說句現在年輕人的語言,就是這「梗」不是我的「菜」吧!不多說了,我雖然不喜歡,不代表你們也不喜歡吧,所以,以下是分享:
就在返國前夕,第一夫人的私人秘書離奇死亡;返國後次日,第一夫人的私人醫生突然暴斃。兩具屍體背後都有個幾乎無法察覺的紅點。第一夫人返回官邸後,立即更換四名內衛;最鍾愛的狗對她狂吠不已,當晚無故死亡。當警方大費周章挖出狗屍、檢驗死因時,竟遭追殺殉職,狗屍不知去向。
介紹《最後一擊》這本書之後,還剩下三本,就完成了藏閣之中九本黃河著作的賞析了,只是到了最後這幾本,我似乎有草草了事的感覺,總是分享著書商的簡介與作者自序當導讀,然後自己只說了幾句話就完稿,有關這一點,我很抱歉,但實在是自己的想法與感覺,都在這兩個分享之內了,更抱歉的是這一本《最後一擊》,也是一樣的情況,不過放心,之後的三本,就不會這樣了!
第五本要介紹《白手套》這本中篇政治推理小說,故事的背景,就是拉法葉佣金案,延用上一篇的方式,我們先看看黃河作家自己怎麼說……:談到拉法葉佣金案就讓人想起尹清楓命案。這兩個案子都是轟動國際的大案。總統信誓旦旦地說:即使動搖國本也要辦下去──最後只成了雷聲大、雨點小的政治宣示。
華航GI911班機失速墜海,機上225條人命無一生還!隨驚人墜機消息而來的,是相互矛盾的「四塊論」、「高空解體說」!然而美國過度關心、國安局積極介入,讓這樁墜機事件陷入諸多謎團。飛機真的只是單純的解體嗎?或者可能有「外力介入」?而這外力,是美國?亦或是中共?在這樁驚人意外中,有人「作賊心虛」,有人「掩藏真相」,也有人「不畏強權」…答案若揭曉,會是「沈冤得雪」還是「戰爭爆發」?!台灣政府高層,在真相與兩千三百萬人民心裡的安全感之間猶疑掙扎,他們的選擇是……?
《誰殺了總統》,是我要介紹第三本黃河先生的書,藏閣之中,有九本黃河作家的書,我個人以這本《誰殺了總統》為翹楚,當然,這是筆者自己的主觀感受,不見得人人認同的,不過,黃河先生確實是目前華人文學界非常難得,又會說故事、想像力更是豐富的專職作家,網路書局是這樣介紹他的:
你知道包公很清廉,但你知道包公年薪高達千萬嗎?「孔夫子,遊列國。」從萬世師表看春秋時代學費!「長安居,大不易?」從白居易看中晚唐真實房價。「桃花庵,桃花仙!」從唐伯虎看明代藝術家收入。這樣的歷史聞起來應該是什麼味?人情味?脂粉味?都不對,是銅臭味!你知道孟子很好辯,但你知道孟子還是個大富豪嗎?歷史名人也是人,除了偉大的革命事業與道德文章外,他們也得過活,而要過活就得用錢。一談到錢,那就俗了!本書從經濟的角度出發,讓這些歷史名人變成跟你我一樣「衣食住行缺一不可」的俗人,歷史於是多了趣味,也多了人味,也就更加耐人尋味。
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這是一本書,一本我最近這個月看的書,也是我看的第二本李開周先生寫的書,李開周先生,是一名八零後的年輕學者,雖然年輕,但是很顯然的,書讀的很多,而且融會貫通了,我看過他的第一本書是《歷史課本聞不到的銅臭味》,今年初拜讀的,當時的讀後感,就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也,第一次感受到八零後的文字工作者中,總算有像樣的水平出現了,很可惜的…他並不是台灣人,所以,台灣新一代的文字工作者中,翹楚仍然尚未出現也!也實在不知何時能現也!
自從河堤社區有了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後,藏閣裡的藏書,似乎就沒有增加過了,事實上,在這之前,我也很少買書了,但是看書的習慣,還是每天不曾間斷,原因無它,一來三日不讀面目可憎,我為了不惡也,自然天天讀,不過,這是個玩笑話,閱讀,本來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這跟不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有那麼一點點關係吧,呵呵! 不過呢,這個月,我還是買了一本新書,就是:《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仲夏夜之夢》是威廉‧莎士比亞的浪漫喜劇之一,當然比起莎翁的四大悲劇的名氣來說,是稍弱了些,而且總的來說,這部戲劇沒有什麼深遠的社會義蘊與内涵,它所包含的,是純淨的快樂,仿佛是一部戲劇的狂歡,其中間當然也掠過一絲愛情所固有的煩惱,但是加以歡樂化、喜劇化,當然這樣說,一定有人不認同,什麼父權的隱喻伊莉莎白女王等等,很抱歉,筆者認為那太牽強附會了,就好像台灣現今的媒體報導,一定要得語不驚人死不休!至於事實的真相,不重要,反正無所謂,唉呀!這傳統真差啊!不談這了。
《百年孤寂》是一本有諾貝爾文學獎光環的作品,作者是哥倫比亞人,全名很冗長:加布列‧賈西亞‧馬奎斯,我們就簡稱馬奎斯就好了,《百年孤寂》是用西班牙語寫的,所以書名原文是Cien años de soledad,英文是《One Hun--dred Years of Solitude》,這本書,並不在「藏閣」的收藏範圍裡,筆者我會看這本書,主因是…自從河堤分館圖書館成立後,「藏閣」的書已經不能滿足我了,所以每個月總是會看許多本「新」書,且不用花錢買了,這算是另類的市民福音啊!
中國文化大審判---為什麼能讓古人說話:宗教故事,神仙們跨越時空聚在一起的場景很多。比如我們道教裡的八仙,就是不同時代的人,但他們聚到了一起,然後,又走到後來的朝代裡去人間做很多事。佛教裡的菩薩們,也常常如此,比如觀音,他隨時可以化個身,來到任何時代、任何地方。 文學藝術裡,這樣的事,自然更多。不僅所有的神話,都是這樣──西方的《荷馬史詩》、《神曲》,中國的《西遊記》、《聊齋志異》──就是現實主義作品如《紅樓夢》,裡面其實也是明朝的人物在說著、做著清朝時的事呢。 哲學也是這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莊周的〈逍遙遊〉,裡面人物都是跨越時空地對話、討論。
2015年初的連假四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拷問歷史》,作者是周非,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藉由穿越時空的訪談對話模式,來進行一場文化反思的奇譎之作也,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我將其序與後記,分成兩篇節錄於「蒼穹未央」的《藏閣賞析》裡,一方面是收藏,一方面也讓格友們讀讀這本書的精要,以下為序,下一篇則為後記。
《鴻門宴》這部電影,真正的名字應該是《鴻門宴傳奇》,但是大家都稱它為《鴻門宴》,原因無它,就是該影片一開始上幕之時,出現了「鴻門宴」三個大字,卻在大字旁出現「傳奇」兩個小小字,一個不注意,電影就改名字了,不過,筆者認真看完這部片後,深深的覺得稱為《鴻門宴傳奇》是對的,名符其實,若稱《鴻門宴》則大大不妥,為什麼呢?請看下列幾家報館
、媒體的評價,就可以嗅出一些端倪。
姑妄言之姑聽之,豆棚瓜架雨如絲。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清‧王士禎‧題詩於聊齋
在藏閣裡的書,有少數幾本是從國小一、二年級就開始存留下來的,反而是國中階段留下的書最少,可能因為那時升學考試壓力大,讀課外書籍的時間不多吧!而其中有一本就是白話聊齋,有注音符號的那種,後來小五六時,去書局買了一本《聊齋誌異》,是那種很厚很厚的那種,像字典那樣厚,後來讀到大學、研究所,才發現每本書都那麼厚,甚至更厚,這當然是提外話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