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春秋筆法?

去年,曾將YT歷史老師王山水的直播〈歷史能不能如果?〉化成文字,收錄在〈古今隨筆〉單元裡,今天且如法炮製……再來一篇〈何為春秋筆法?〉,大家了解春秋筆法嗎?且看本文……不過他的原題目是:〈春秋筆法是啥筆法?〉是比較口語話的說法,畢竟是直播嘛!所以,筆者就稍微僭越潤飾……以下開始:「春秋筆法到底是什意思?有人說了,那不就是替皇上遮醜,歷史造假嘛!絕對不是啊……春秋筆法,可不是那麼 Low 的東西啊!春秋筆法有兩種筆法,第一種是微言大義,就是用一個字表達褒貶,一般來說是貶義……。」

 

 

「比如《春秋》裡最著名的一句『鄭伯克段於鄢』,啥意思呢?鄭伯就是鄭莊公,鄭國國君,春秋三小霸之一,段是鄭莊公的弟弟,鄢是一地名,那『鄭伯克段於鄢』就是說段這個弟弟在鄢反叛,被鄭莊公給攻克了,那為啥說這句話微言大義呢?就在這個『克』字,按常規這裡應該用『伐』的,鄭伯伐段於鄢,那克和伐有何區別呢?克是交戰雙方,沒啥正義不正義的,譬如兩個諸侯國,為了爭地盤打了起來……這就叫克,伐就有正義正當性了,如武王伐紂……那麼在這件事上,鄭莊公是討伐逆賊,當然該用伐囉,偏偏用了一個克字……。

 

 

這就是批評鄭莊公了,這時候肯定有槓槓要跳出來說,這有什麼區別呢。就是過度解讀,牽強附會~絕對不是啊!打個比方,咱們都說抗日戰爭,但是有個中國人,他不說抗日,說中日戰爭,那你說他有沒有問題?他是不是親日?古人對這種用詞是非常敏感嚴謹的,尤其《春秋》是誰寫的?孔子啊!孔子用魯國的史料編寫了《春秋》,孔子用『克』那就不可能是疏忽……那這鄭莊公到底做了什麼?孔子要克他呢?簡單地說,就是造反的這個弟弟段,從小就野心勃勃,鄭莊公不但不管束他,反而縱容放任……他要你滅亡,首先就是令你瘋狂,等你瘋狂,我再把你滅亡。

 

 

那這有什麼問題嗎?孔子覺得你鄭莊公對自己的親弟弟,應該教化約束,哪能搞這麼一手啊!不仁!所以用了這個克字,這就是微言大義,在《春秋》裡,孔子這種用詞用句很多,那為什麼不直接寫明白呢?紀錄歷史的書和研究歷史的書,它是不一樣的,史書紀錄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求是不評價,儘量少評價,譬如《史記》有司馬遷的評價嗎?太史公曰,整個《史記》裡,太史公曰只有137處,其實不算多,還有《資治通鑑》司馬光也有『臣光曰』,三百萬字的《資治通鑑》臣光曰只有118處,那在《春秋》裡,孔子是沒有子曰的……他的評價都藏在微言大義裡。

 

 

那春秋第二種筆法……是語焉不詳,就是一個事明顯有問題,它沒那麼簡單,但是就故意不把它寫清楚,讓後人一看就知道還有內幕,後世的史官就做得更絕……他們是直接把疑點列出來,譬如上一段才寫皇上對一個功臣很猜忌,緊接著下一段寫功臣暴斃!那有人要說了……這不是就替皇帝掩蓋洗白嗎?你幹麼不直接寫白了呢?就是皇上殺的!編寫史書的和記載史料的,他不是同一個人,經常都不是同一個朝代的……官方的史書,都是前朝、前前朝修的,譬如我之前講西晉,很多人說《晉書》不就是晉朝人編的嗎?他當然要說皇上的好話囉!

 

 

《晉書》是唐朝編的,唐太宗李世民讓房玄齡主編的,他犯不上給司馬晉室編好話,但是流傳下來的史料就是那樣……我剛剛說了,史書要儘量保持原貌,連評論都要儘量克制,那就更不能分析推理了,我認為這事,該怎麼樣就怎麽樣……這不行的,所以啊!就把所有的疑點跟線索都列出來,其實就算是當時,紀錄史料的史官,也不願意替皇上編瞎話,就算沒辦法說實話,也不會為皇上把故事編圓……嘿!我就用春秋筆法,把這事寫得一看就不符合邏輯,故意露出破綻,等有智之士破案……。」以上為全文。

 

筆者狗尾續貂又特別查了教育部辭典:「孔子作《春秋》,常以一字一語寓褒貶之義,故後世稱文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文字寓『春秋筆法』。」又,所謂春秋筆法,就是善於運用中國文字的巧妙,以及辭意的轉化隱喻,達到一字針貶,以曲說直的訊息傳遞目的。所以說了……春秋筆法簡單來說,就是微言大義,語焉不詳!呵呵。

 

何為春秋筆法?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