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是一本小說,作者徐皓峰先生,是北京電影學術導演系的老師,曾經採訪形意拳大師李仲軒,而完成《逝去的武林》一書(在看過《道士下山》的序後,筆者真想找這本書來看看),作者熟悉民國時期的武術過程與江湖典故,對於佛、道二家也夙有研究,《道士下山》也被拍成電影,對筆者而言,是先看了電影後,才看小說的,而本文也是立足於看完小說後的感想,與電影的部分,頂多只是相較下的反應罷了!

 

這本《道士下山》小說共有四十九篇的短篇,七七四十九,有「道」的味道,從結構上來說,可以說是短篇集輯,不過呢……四十九短篇雖各自成章節,卻也前後勾連,這種寫作的表達方式,一直是筆者寫小說想要學習的,幾年前有嘗試過,現今連結如下:(給有興趣的網友,可點進去看看)《靈異楔子》、《楔子之二》與《楔子之三》。 不過,徐皓峰先生,顯然將這種結構,掌握的游刃有餘、淋漓盡致,讓筆者我除了稱羨不已!也學習了不少這方面的技巧與構思,而這本小說,在網路書局的介紹,是這樣寫的: 

「生死一瞬的武術對決、日本與中國特務介入的江湖紛擾、納粹黨衛軍求索純種亞利安人而深入武林、從中國文藝修養衍化出來的上乘武功,將武俠與文藝史、二次大戰史精妙揉匯成一部刻下里程碑的作品。」 

筆者覺得這樣的介紹,雖說並不偏離主題,但是總有騷不到癢處的感覺,《道士下山》這本小說,不但結構上有別於一般的小說,於故事情節上,也與一般的武俠小說,完全不同,在《道士下山》裡,你讀不到「刀光劍影」,卻能如同該書本的封面般(水墨畫)渲染出讓人血脈噴張的氛圍,也能從淡淡的優雅中,體會出作者隱諱的留白,給人有「道」(方法)的傳「道」(道理)也!

相較於電影,小說更值得一讀,不過電影裡,主角何安下要下山前,老師傅說過的一句話:「不擇手段非豪傑,不改初衷真英雄」,倒是與小說中的故事,有著相互糾隔的隱寓,這句話,翻成英文,似乎比較讓人能懂:「A hero is going unscrupulous and keeping his original mind.」,所以,小說與電影結局看似不同,其實,應該是一樣的,這是筆者我的見解。另外一間網路書局的介紹,比較直接,較吸引人閱讀,分享如下: 

「《道士下山》的故事背景在民國時期。主角何安下回到塵世後,千奇百怪的遭遇,不但讓他武功日益精深,偶然的情緣也讓他嚐到男歡女愛背後的悲苦滋味,他閱歷越廣,就越能體會求道的路途在江湖中已經顯現。」「作者文字語帶機鋒,故事情節峰迴路轉出人意表,每一章節自成一個故事,但是環環相扣,令人讀來欲罷不能。」

最後,我節錄一些網路上的評論,給各位網友參考,我的部分,只寫在上面囉,謝謝大家的捧場!

「徐皓峰的原著小說,讀起來相當過癮。理論紮實,虛實相生,有點『魔幻現實主義』的傾向。那隨手掰下一條胳膊贈予恩人的人蔘精,好像真的活在山林子裡,指不定哪天就會讓你遇見……,主人公何安下像一條貫穿始終的鏈子,串起民國武林的粒粒珍珠,奇情美欲盡收眼底,倒也在紅塵中修煉成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上山求神仙之道的何安下,無法忍受山中巨大的寂寞而回到塵世。他誤闖詭譎的江湖,遇到靈隱寺的高僧、藏匿在民間的武林高手、日本劍客系統暗柳生,以及避居山中卻過著燈紅酒綠生活的修行者,種種奇遇讓他學得絕世武功,體武術與禪意出自同一源頭,而江湖的恩怨與情仇,正是另一條修鍊之路。」

最後,我再狗尾續貂幾句:我覺的作者要表達的頗有《道德經》一開始的幾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能看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啊!終究是「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啊~ 也像是:「Oxford teaches you nothing about everything ; Cambridge teaches you everything about nothing.」,不就是:「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另一個面向的寫照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