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海洋.jpg

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 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現象,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暖化效應。20世紀時,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暖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八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在太平洋中央夏威夷的茂納羅亞峰上設立47高和一個27米高的採樣塔,每小時採樣4次,分析二氧化碳的變化情況。(如右圖)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變化,幾乎和二氧化碳含量的變化是同步上升的,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溫度變化情況見下圖。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帶來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暖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暖化。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B0%E7%90%83%E6%9A%96%E5%8C%96

 

不論從正史的三國志或是小說三國演義,看起來從武勇方面而言,呂布應該是略勝一籌,豈不聞「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但是從將帥的領導統御來看,關羽應該勝出,至少謀略方面是一定的,如水淹七軍等等。茲將兩人的歷史評價,附如下:(詳看網頁)

 

關羽(?-220年),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勢力的重要將領。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9C%E7%BE%BD

 

呂布(?-19927日),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人,東漢末年的著名武將與割據軍閥。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1%82%E5%B8%83

 

再將三國演義與三國誌,附於下供参考:

 

三國演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C%8B%E6%BC%94%E7%BE%A9

 

三國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B%BD%E5%BF%97

 

安平古堡比紅毛城來的早,如下資料與出處:

 

安平古堡,古稱奧倫治城、熱蘭遮城(Zeelandia)、安平城、臺灣城,最早建於1624年,是台灣最古老的要塞建築。自建城以來,曾經是荷蘭人統治台灣的中樞、也曾經是鄭氏王朝三代的居城。安平古堡有兩處遺跡被列為古蹟,為國家一級古蹟臺灣城殘蹟,及國定古蹟熱蘭遮城城垣暨城內建築遺構。而一般民眾登高望遠的暸望臺,多被以為是安平古堡,但事實上是建於日治時期,不屬於古蹟。古堡建築屋舍純用紅色磚瓦,黃昏時與落日相煇映,景色優美,「安平夕照」1953年獲台灣省政府選為台灣八景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E%89%E5%B9%B3%E5%8F%A4%E5%A0%A1

 

紅毛城(白話字:Âng-mn̂g-siâ),古稱「聖多明哥城、「安東尼堡」,位於台灣新北市淡水區。該城最早是在1628年由當時佔領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所興建,後來又由荷蘭人在1644年 於聖多明哥城原址附近予以重建,又命名為「安東尼堡」,1867年以後曾經被英國政府長期租用,被當成是英國領事館的辦公地點,一直到1980年,該城的產權才轉到中華民國政府手中。紅毛城不但是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同時也是內政部所頒訂的國家一級古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7%A1%E6%B0%B4%E7%B4%85%E6%AF%9B%E5%9F%8E

 

猛獁(英語:Mammoth),又稱(長)毛象,古哺乳動物,是一種長鼻目的特化的,大小近似現代的象,周身覆蓋有棕色長毛,門齒向上彎曲。

猛獁象源於非洲,早更新世時分佈於歐洲、亞洲、北美洲的北部地區,尤其是凍原地帶,體毛長,有一層厚脂肪可隔寒,夏季以草類和豆類為食,冬季以灌木、樹皮為食,以群居為主。最後一批蘭格爾(西伯利亞北方)猛獁象大約於公元前2000年滅絕,那時正好是埃及建立金字塔時代。

 

成書於漢代的《神異經》(託名東方朔所撰)當中所謂的鼷鼠(「北方層冰萬里,厚百丈。有磎鼠在水下土中焉,形如鼠,食草木,肉重千斤,可以作脯,食之已熱」),可能就是對於封凍於亞洲北部凍土下的猛獁象的描述。17世紀的俄國殖民者葉爾馬克在西伯利亞探險時曾將猛獁肉烤熟作爲食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7%E6%AF%9B%E8%B1%A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