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正紀念堂 01.jpg

總統制是共和制政體之一,行政和立法機關分別由民選選出。總統制中總統權力最大。美國是最早最典型的總統制國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8%BD%E7%B5%B1%E5%88%B6

 

議會制又稱內閣制,包括「內閣君主立憲制」及「內閣共和制」,是民主政治制度的一種,特點是其政府首腦(台灣憲政學者與文獻稱之為「行政首長」,以有別於議會領導人)的權力來自議會(國會)的支持,而這種支持通過兩種途徑落實:第一是議會改選後的多數議席支持,第二是政府首腦贏得議會的信任投票。因此,所屬政黨未能贏得議會大選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必須提出辭職,而未能通過議會信任投票的政府首腦,連同其內閣也必須辭職。由議會重新在席位居多數的黨派中協商選舉產生新的首腦與內閣。議會制下政府首腦(總理)的權力普遍較大。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85%E9%98%81%E5%88%B6

 

半總統制又名雙首長制、混合制、議會執政府制,是一種同時具有「總統制」和「議會制」特點的共和制政體。半總統制的總統作為國家元首有一些特殊的權力,內閣有相對較穩固的地位,國會權力相對縮小。半總統制政體以法國最為典型。在第五共和建立時,汲取了前幾次共和時期議會民主制度失敗的教訓,因此開始創立並執行半總統半議會民主制(半總統制),維持到現時法國的政體,並未改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99%E9%A6%96%E9%95%B7%E5%88%B6

 

地方分權(或稱地方自治)是國家權力依法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行使的制度。是中央集權的對稱。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職權範圍一般規定在憲法法律中。除軍事外交等全國性重要事項由中央政府統一掌管外,凡地方可以處理的事項,如農業商業等,均由地方政府負責。有的如交通財政等項,則由中央與地方分管。地方政府除依法行使其職權外,還須執行中央政府交辦的全國性政務。實行聯邦制或地方自治的國家,多採用地方分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AA%E6%B2%BB%E5%9C%B0%E6%96%B9

 

聯邦制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政治實體共和國)結合而成的一種國家結構形式。

聯邦制國家由各個聯邦成員組成,各成員單位先於聯邦國家存在。聯邦成員國在聯邦國家成立之前,是單獨的享有主權的政治實體;加入聯邦之後,雖然不再有完全獨立的主權,但在聯邦憲法規定的範圍內,聯邦成員的主權仍受到法律的保護,聯邦成員有自己的憲法法律。在組成聯邦制國家時,聯邦成員單位把各自的部分權力讓渡給聯邦政府,同時又保留了部分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力。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1%AF%E9%82%A6%E5%88%B6

 

府際關係英語Intergovernmental Relations, IGR),也稱「國內政府間關係」,一般指普遍存在於各級政府之間或者政府內部單位之間的各種互動關係,包括不同政府間的橫向和縱向的制度關係、權力關係、利益關係等。起源於二十世紀30年代美國,本質上為對傳統中央、地方關係的揚棄,體現現代政府間相對獨立平等的合作關係。現在的重點在於研究「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之間的關係」,所以也有人稱做Central-local Government Relations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A%9C%E9%9A%9B%E9%97%9C%E4%BF%82

 

 

1 請問中華民國剛建國時使用的政體是哪一種?

 

19111010日,革命黨人發動辛亥革命,並在隔年元旦於南京建立中華民國,除了繼承清朝對中國的統治,也成功結束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政體。建國初期,中華民國延續前代以北京為首都,史稱北洋政府;前期曾發生袁世凱洪憲帝制和張勳復辟事件,後期則淪為北洋軍閥相互奪權混戰的局面。

 

1925年,以中國國民黨為首的國民政府成立並發起北伐,於1928年底大致統一全國,首都定於南京。北伐完成後的十年間,國家建設蓬榮發展,但內憂外患仍在,內有軍閥、中國共產黨等武裝勢力,外有日本窺視,1937年至1945年間更與日本爆發全面戰爭,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環。

 

1945年對日勝利後,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其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1947年正式頒布憲法、實施憲政,並改組中央政府;同時間,與中國共產黨全面爆發內戰,最後節節失利,失去中國大陸領土。中華民國政府最終在1949年底遷往剛光復不久的台灣,中國共產黨則在中國大陸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形成海峽兩岸長期分治及對立至今。

 


2 請問中華民國為怎麼不是內閣共和制內反而是共和立憲制?

 

這是一個歷史過程,整個過程簡述如上。 如要詳述,請参閱下網站:不過要稍微說明一下,你的〈內閣共和制〉,不應與共和立憲制,相提並論,因為那是共和制內的一種體制,而共和立憲制是共和制的一種,舉例假設:如果共和制代表汽車,共和立憲制相當於是柴油汽車,而你的〈內閣共和制〉其實是汽車內的系統。( 不知道這樣講,可否讓你明白)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6%AD%B7%E5%8F%B2

 


3 請說明兩種政體對中華民國的影響!!

 

共和立憲制是共和制的一種,在這種制度裏,由人民選出的國家元首和其他官員都必須遵守憲法的條文,由憲法限制政府統治人民的權力。由於憲法的存在限制了政府的權力,採用這種制度的國家也被稱為「立憲制」。國家元首和其他官員的職位都必須經由選舉選出,而非透過世襲制度。無論國家元首或是官員作出的決策都必須接受司法機構的監督,因此這種國家也被稱為「共和制」。與直接民主制不同的是,在共和立憲制裡公民們並非由多數派所統治,而是由法規進行管理。同時民眾投票的範圍也只限於選出制定憲法的民意代表,而不是由民眾投票直接制定法律。共和立憲制是自由民主制的一種,但並非所有自由民主制都是共和立憲制。舉例而言,君主立憲制有可能也屬於自由民主制—只要制度是以民選的代表管理政府,同時依照憲法的規定保護個人的權利。共和立憲制的目標之一便是為了避免暴民政治的產生,保護少數派免受多數的侵犯。共和立憲制的概念最初源自於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一書裡提出的政體概念,他仔細比較了共和政體與民主及寡頭政治的差異。共和立憲制被古典自由主義所提倡。美國便是世界上最早而又最廣泛採納共和立憲制的國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B1%E5%92%8C%E7%AB%8B%E6%86%B2%E5%88%B6

 

 

共和制或稱共和民主制、民主國或民國(republic),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政體(和這樣統治的國家),君主不是國家的最高首腦。施行共和制的國家通常稱作「共和國」。

這個詞起源自拉丁文res publica,意思是「人民的公共事務」。相對於帝國及王國,共和的特色是國家元首並非世襲的皇權,若元首的產生方式是以民主選舉方式選出,則是民主政體。

在政治思想上,共和主義指以共和體制來治國的一個意識型態。在現代國家興起後,共和主義在各國的實踐及理論發展上各異,但多有一憲法確定人民基本的權利不受國家侵犯。如孫中山的「共和」觀念是天下為公,國家權力是公有物,國家的治理是所有公民的共同事業。在實踐上,民主的概念未必是共和制所包括的。宣稱採用共和制政府形式也可能會有獨裁或極權政權的情形。共和制一般可以分為總統制、議會制、委員會制和半總統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B1%E5%92%8C%E5%88%B6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