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迷思

你所謂的團體盲從,也稱之為從眾效應,但是團體盲思中,也會有此現象,在下列所附的網頁中,有詳細的說明,請参考之:

 

團體迷思(亦作團體盲思,英文:Groupthink),指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於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一些值得爭議的觀點、有創意的想法或客觀的意見不會有人提出、或者是遭到忽視及隔離。團體迷思可能導致團體作出不合理、甚至是很壞的決定。部份成員即使並不贊同團體的最終決定,但在團體迷思的影響下,也會順從團體。

 

一般認為團體迷思這個概念由美國心理學家艾爾芬·詹尼斯(Irving Janis)首先提出。但William Safire200488日《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撰文指出,團體迷思一詞實為 William H. Whyte 1952年在《財富雜誌》中首先提出。1972年,詹尼斯利用「團體迷思」一詞形容團體作出不合理決定的決策過程。詹氏對「團體迷思」的原定義為「一種思考模式,團體成員為維護團體的凝聚力、追求團體和諧共識,而不能現實地評估其他可行辦法」。

 

及後於1982年,詹尼斯再探究美國入侵豬玀灣事件、偷襲珍珠港事件、韓戰、越戰、古巴導彈危機、馬歇爾計畫的發展、水門事件等美國政府歷年外交決策事件,參照各個事件的環境、決策過程、決策結果,歸納出團體迷思的模型。團體迷思模型包括8項誘發的前置因素、8項表現形式、及7項對群體決策過程及結果的影響。2004年,美國參議院情報委員會發表的伊拉克情報失誤報告,嚴厲批評美國情報部門在伊拉克戰爭前,誇大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威脅。美國情報部門的過失,是歸咎於團體迷思。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98%E9%AB%94%E8%BF%B7%E6%80%9D

 

從眾效應是指人們經常受到多數人影響,而跟從大眾的思想或行為,常被稱為「羊群效應」。人們會追隨大眾所同意的,自己並不會思考事件的意義。從眾效應是訴諸群眾謬誤的基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E%9E%E7%9C%BE%E6%95%88%E6%87%89

 

女性的名人:

 

科學家:瑪麗亞·斯克沃多夫斯卡-居禮夫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85%E7%A6%AE%E5%A4%AB%E4%BA%BA

 

教育家:海倫·亞當斯·凱勒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5%80%AB%C2%B7%E5%87%B1%E5%8B%92

 

人們對屈原的看法:太史公曰: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沈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及見賈生弔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讀《鵩鳥賦》,同死生,輕去就,又爽然自失矣。http://zh.wikisource.org/wiki/%E5%8F%B2%E8%A8%98/%E5%8D%B784

 

後世的人民十分想念屈原,民間流傳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都和屈原有關。據說屈原死後,人們投祭屈原的食品,都被蛟龍搶走了。而蛟龍卻忌憚楝樹葉和五色絲線,所以人們就把米包成棕子來祭祀屈原;賽龍舟則相傳是為了打撈屈原的屍體,或以鼓聲嚇走吃屈原遺體的魚。雖然這些傳說都不可靠(一說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但卻充分反映了人們對屈原的熱愛,也說明了屈原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另則傳說當地百姓投下粽子餵魚以此防止屈原遺體被魚所食,後來逐漸形成一種儀式。以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人們吃粽子,劃龍舟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據聞一多《端午考》考證在屈原投江之前,吳越一帶已有端午節存在,但從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國社會主流所公認的一直是端午節祭祀屈原。

由於屈原忠君愛國,卻不得不自殺於江邊,後人將其奉為諸「水仙王」之一,認為屈原在天之靈可以保佑漁民、船員及水上貿易商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1%88%E5%8E%9F#.E4.B8.96.E7.95.8C.E6.96.87.E5.8C.96.E5.90.8D.E4.BA.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