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jpg

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而清明節則約在44日到6日之間,《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我曾於創格之初,寫過一篇﹝清明時節雨﹞,事隔兩年後又來﹝閒談話清明﹞,這樣也不錯哩!先將二十四節氣,参考連結→ 清明節好像是華人世界的專利,大陸、香港、台灣、新加坡、越南、韓國、馬來西亞與琉球人都有此習俗----清明祭祖的習俗,不過文化風俗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有的是提前拜拜,有的是當日拜,而差別最大的是拜祖先的食物,受寒食節的影響,各地多少不同,但皆以寒食為主,如台灣、福建的潤餅;上海的青團;香港的水果、燒豬或白切雞;琉球的豬肉料理;新加坡則少不了蛤、螃蟹、雞、鴨等等,馬來西亞華人以三牲,水果、糕點和茶酒為主。

按:清明節的習俗在中國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規模、方式也不盡相同,民間還有插戴柳枝、放風箏、取薪火、畫蛋、鬥雞、盪鞦韆等活動。(一種郊遊氛圍)

沒聽過吃火鍋的吧,因為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而兩者間有著一點點關係,寒食節源自春秋晉公子重耳與介之推的故事,我懶得寫了,格友們「呼狗」一下OK囉,華北的中國人還有寒衣節呢,寒衣節就和孟姜女有關了,在華北有清明,晚十一的俗諺,這十一指的就是寒衣節囉,稍為離個題,給大家增加一些知識,孟姜女姓孟姜,是複姓,就好像金城武姓金城單名一個武字,反正諸葛亮不姓諸就是了,金城武也不姓金喔!(所以孟姜女不姓孟呢)

回到文學面,清明的古詩很多,最有名的是唐朝‧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按:此詩是否真出於杜牧之手,有待商榷,因為本詩始見於《千家詩》,但是《樊川文集》卻未曾見過。

宋朝‧高菊卿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狸眠塚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按: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愁雲慘淡的清明祭掃場面:荒郊野外,墓塚累累,紙灰飛揚,泣愁陣陣,草木為之含悲,表現出清明節的特定氛圍。第三聯寫得非常妙,通過「狐狸眠塚上」與「兒女笑燈前」形象的對比,一掃前面的陰霾之氣,墓地荒塚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熱鬧景象的反差,讓人心裡為之一動,感到清明的祭掃是那樣的虛偽。正因此,作者在結尾寫道「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現實世界人情的淡漠,才發出了及時行樂的感嘆。

宋朝‧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坵。」

按:這是黃庭堅因得罪權貴蔡京而被貶宜州時所作的一首詩,描繪出春天萬木萌發,春雷動地,桃李爭豔的熱鬧景象,同時也點出清明時節人們祭掃荒壟,愁雲黯淡的場面。

但接著詩人筆鋒一轉,以「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一句,化用《孟子齊人一妻一妾》中的典故和介之推甘願燒死也不願為官的典故,在對兩種不同人的人生追求的對比中,表現作者雖遭遇挫折而志節不改的高尚人格。詩中表達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追求和價值取向,結尾雖然說無論賢愚,最終還是化為荒塚一丘,歸於虛無,但我們細加推敲,就不難發現,作者在詩中並非是傾吐不平,而是在表明自己不願卑躬屈膝,奴顏媚骨地換取相應地位與富貴的高潔情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