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藩散文集,是陳教授原先三本散文集的合集,分別為「旅美小簡」是陳教授剛到美國費城時寫的,「在春風裡」是剛到曼城時寫的(除了紀念胡適先生的那九篇 ),而「劍河倒影」也是剛到英國劍橋時寫的,據陳教授本身所言,三本書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在寂寞的環境中完成的,而十八年在校所寫的散文,實際的創作時間,居然只有兩、三個月。
這三本書最有名的算是「在春風裡」了,因為其中有幾篇,被編入了國中的國文教科書裡,記得有一篇是謝天,當年有讀過,爾後對陳教授的散文,則是篇篇拜讀,三十年來,偶有感而賞之,但是對「劍河倒影」卻是情有獨鍾,原因有二,一為筆者雖無緣進入劍橋,卻也是英系大學出生,故嚮往中,帶有一些補償作用,其二為對劍橋大學的學習制度,校園風光與建築,學院(校)的傳統等等,也有極其認同之處。
「劍河倒影」中一共有十三篇散文,我將其篇名聯結出我的感受:從〈羅素與服爾泰〉在〈風雨中談到深夜 〉,我感受到〈 圖畫式的與邏輯式的〉異同,這如同〈一夕與十年〉般〈王子的寂寞〉,〈實用呢,還是好奇呢?〉;〈理智呢,還是感情呢?〉;〈明善呢,還是察理呢?〉這等等〈不鑄大錯〉的〈噴煙制度考〉,我僅能面對〈古瓶〉發出〈勇者的聲音〉走出〈自己的路〉。
陳之藩教授,是學工程的,但是顯現出來的文學素養,就算是現今台灣的大學畢業生,文學院的學生,也難望其項背,而索忍尼辛,是數學老師,也成了文學的巨擘,在我所知的領域裡,張系國教授,也是電腦科學博士,也寫科幻小說,還上了百年百大的世紀百強,葉李華博士,也幫倪匡的衛斯理,寫了十本的回憶錄。
我所要表達的是學工程的,寫起文章也實在不輸文科的科班,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呢,但是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那份心態,那份經歷與詮釋的方式,從「劍河倒影」裡,我除了上述的認知與體認外,更悟出了當今台灣社會的失焦狀態,媒體為了聚焦,弄出一堆不堪入眼的節目,藝人名嘴與學生,為了聚焦,往往也暴露出本身的知識厚度與素養的不足,更有些利用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方式,就算聚了焦,剩下的就是讓人看出自己是如何的繡花枕頭了。
所以,無論是任何事物,做事要務實,做人要務虛,巧取掩飾而得的一時往往是暴露未來的開始,何不實實在在,虛懷若谷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