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來聊狀元

有一本世界級的書,書名為 " 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 ,原文: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By Michael H. Hart ,這本書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因為耶穌與穆罕默德的排名),但這不是今天我要寫的主題,筆者今天要講的是中國人能入圍一百大的不過只有八人,而其中第86名也是中國排名第六的隋文帝楊堅, 他會入圍而且名次尤在毛澤東與孟軻(孟子)之上,頗令人費解,其實說穿了,他的貢獻就是發明與制定了科舉制度,是世界歷史的一大進步。中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至此以後各朝都盛行不衰,一直到清王朝壽終正寢,才劃下句號。 即使如此台灣現有教育升級的基測,公務人員的高普考試,等等不也多少受了這些影響。

 

狀元,是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為什麼叫狀元呢?因為唐朝時,鄉舉赴省試者,皆須投狀,故稱居首者為狀頭,又科舉考試第一名為 " 元 " ,所以又稱狀元。 可值得一提的是,唐朝沒有殿試,故其狀元就是省試的魁首,同宋、元、明、清的會元差不多,但其待遇和出身,則是以後各朝各代的會元無法比擬的。

 

中國到底有多少狀元?先上一下統計學吧,根據各朝代舉行科舉的次數推定,中國進士科的狀元總數是七百六十九人。( 文狀元的部分) 武狀元的正式稱謂始於明崇禎四年,而清代沿襲之,共兩百餘年,有史可查者,武舉殿試共舉行一百一十七科,因此武狀元至少也有一百一十七名,若將崇禎朝以前,含唐宋元等朝之武舉第一名算入武狀元之列,則至少有五百名以上,故中國狀元總數,當在一千五百人左右。

 

先談談狀元的一些趣事,有一古語 " 連中三元 ",三元者,即鄉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一個人若能連中三元,實屬不易也,這應比世界杯足球賽的帽子戲法 ( hat-trick )難多了,特別強調這一點,是因為與外國友人秉燭夜談時,有一華人友人,用Hat-trick比喻連中三元,被我修理了一頓。  事實上自唐代開科取士以來,至清朝結束也不過十七人有此殊榮( 有一楊寊與另一四川楊寊應為同一人,若不同人則為十八位) ,三元少見,而會元兼狀元者,亦屬不易,共有十一人,不過會考試的人(或者說善於筆耕者),大都不太會做官,連中三元者,能幹到部長級以上的官員,也不過只有崔元翰、王曾、馮京等人,而且也不是歷史名人,比較有名的為明朝的商輅,但也僅太子少保矣!

 

如上述之統計與結論,狀元級的都不太會當官,可是在仕官的起跑點上,他們是占有較大的優勢,以清朝為例:一甲三名,狀元,榜眼與探花,賜進士及第,立即授職,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與探花授翰林院編修,分別約為正五品與從五品,比照現代的公務員官職約為六至七職等( 甚至可到八),而今高特考及格者約五職等左右,又二甲若干名(  約二十至三十不等,不一定),賜進士出身,以庶吉士,主事,中書等等六品左右的官職,三甲若干名( 七十左右),賜同進士出身,以推官,知州,知縣等七品左右的官職為主,所以學而優則仕,不一定。反觀現在以學者治國,博士內閣,效果如何?真不知前車之鑑乎!

 

無論如何,科舉仍是當時學子士人十年寒窗不倦,求取功名的目標,從唐高祖武德五年的第一位狀元孫伏迦起,到清光緒三十一年最後的狀元劉春霖止,長達一千兩百八十餘年裡,還是出現不少名臣和軍事統帥,雖然也有不少奸詐小人,而更多的是平庸之輩,在結束後還是寫出一些狀元歷史名人,讓各位欣賞一下古人的另一風範。狀元名人錄: 王維,柳公權,文天祥,翁同龢,等等。( 應還有但本篇非學術論文,僅為博君一樂而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