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5577.jpg

燭影斧聲,也稱斧聲燭影,是指宋朝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英年暴斃離奇駕崩,年僅五十歲,宋太宗趙光義即位之間所發生的一個謎案,人們懷疑趙光義謀殺兄長而篡位。有關記載以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最為著名,但是《續湘山野錄》與宋史紀事本末記載,文詞內容頗有出入,要相信哪一個呢,其實我們先相信兩邊寫的都一樣的地方,從相同處探討,再從別的文獻中尋找,之間的異同,最後對照出兩人之間,在發生「燭影斧聲」事件前後幾年的作為,大概離事實就不遠了。

 

先做一些說明,《續湘山野錄》也稱《湘山續錄》,而現今歷史學者,大約有三種說法,第一種是宋太宗趙光義弒兄篡位,二為宋太祖趙匡胤身體不好,又有其母的「金匱之盟」,所以本來就是要傳弟弟,第三種是未有定論,待後世考證,第三種今天就不提了,因為那是廢話,沒有結論,我們回到前述的想法,先找出兩邊相同處,這之前先將兩段文字節錄於下:

 

《續湘山野錄》的部分:

 

開寶九年,(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俄而陰霾四起,天氣陡變,雪雹驟降,移仗下閣。急傳宮鑰開端門,召開封王,即太宗也。延人大寢,酌酒對飲。宦官、宮妾悉屏之,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伺廬者寂無所聞,帝已崩矣。太宗受遺詔於柩前即位。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

 

開寶九年冬,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崩。

 

我們仔細看這兩段的相同處,事實上一個是19日,一個是20日,這不重要,因為是從19日夜喝到20日凌晨,這算相同處,天氣不好也是相同處,只是形容詞的修飾,召趙光義前來宮中亦同,屏退左右也是事實,然後還有兩個相同的重點,一個是「引柱斧戮地」與「帝引柱斧戳雪」,(雪在地上,差別是一個室內,一個室外)另一個是「好為之」與「好做,好做」,後者牽涉當時的語氣,我們無法判斷,可以正面也可以負面不得而知,但是前者則著無庸議,戮地與戳雪,都是用柱斧接觸地面。

 

講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下,什麼是「柱斧」?「柱斧」並不是用來砍人的斧頭,而是一種可以把玩於手中的文具類用品,形狀似一支輕巧的如意,由玉或水晶製成。君主一般用這東西在圖紙上勾畫,或者當作鎮尺等等,這「柱斧」頂多三十公分,不論是戮地或戳雪,都證明一件事,宋太祖趙匡胤當時,不是蹲著,就是趴在地上,我甚至可以武斷的說,戳雪還有可能是蹲著,戮地幾乎是趴在地上了,更何況還發出清晰的“嚓嚓”聲,一邊戳還一邊喊「好為之,好為之」,這趙匡胤不是喝醉了,要嘛病的嚴重,就是被下了毒藥了,可是宋史紀事本末中,是講病重,囑以後事,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戮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而帝崩,並沒有喝酒這回事。

 

但是,《續湘山野錄》則是酌酒對飲,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可勝之狀。飲訖,禁漏三鼓,殿雪已數寸,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鼻息如雷霆。讀者們想一下,這不合邏輯的,「遙見燭影下」是室內,帝引柱斧戳雪,是室外……,當然牽強附會也說的過去,但是這凹的太離譜了……,現在我們來看看反對趙光義弒兄奪位的學者論點,最有名的就是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和華浣的《續資治通鑑》,我將兩者的說法略述: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下面這一段描述很有戲劇性:「宋后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后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上述的《涑水紀聞》寫這麼多的重點是什麼?就是說太祖初晏駕時,趙光義根本不在宮裡,也就是完全否定了《湘山續錄》或《宋史紀事本末》的斧聲燭影事件,寫到這裡我們先來討論一下一件事,司馬光是歷史學者,但是他是當朝學者,如果照《湘山續錄》或《宋史紀事本末》的寫法,很難不抓去關起來,而《宋史·太宗本紀》與《續資治通鑒長編》等的作者,都不約而同地,對有趙光義所質疑,因為他們沒有這一層包袱,《宋史·太宗本紀》是元朝丞相脫脫與阿魯圖修撰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爲南宋學者李燾,他們寫的正史就中肯多了,而《湘山續錄》僧文瑩雖是當朝且當代,但畢竟不是正史的編修,不是當官的,《湘山續錄》算是稗官野史,所以讀者可看出之間的差異。

 

剖析至此,可以回到主題做一些結論了,斧聲燭影之謎,其實也不是什麼謎,就是趙光義弒兄奪位,差別只是當時太祖身上有無病痛,讓趙光義動手方便些,或者是酒中下毒,這些我們不得而知,因為從斧聲燭影之中,還有趙光義即位後的四大行為:一、立刻改元稱帝,二、揚金匱之盟,三、殺德昭,四、拒封宋后,這些以我的看法是足以證據確鑿了。而司馬光的《涑水紀聞》,相較下與《湘山續錄》是同一等級,要不然他怎麼不敢寫入《資治通鑒》,官還是要當得下去吧,這點我們就點到為止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