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派則是相信東野圭吾的說法,兩者不但不同人,而且兩本書的故事是獨立的……,這一派的說法其實是最沒說服力的,容後說明剖析,第四派其實是第一、二派的混搭版,有點複雜,就是《白夜行》的雪穗就是《幻夜》的「假」美冬,而「真」美冬才是夏美,也就是跟雪穗去倫敦住了一年多……後來死在阪神大地震中,身份被雪穗取而代之……。
第三派則是相信東野圭吾的說法,兩者不但不同人,而且兩本書的故事是獨立的……,這一派的說法其實是最沒說服力的,容後說明剖析,第四派其實是第一、二派的混搭版,有點複雜,就是《白夜行》的雪穗就是《幻夜》的「假」美冬,而「真」美冬才是夏美,也就是跟雪穗去倫敦住了一年多……後來死在阪神大地震中,身份被雪穗取而代之……。
若說要提到東野圭吾的代表作,也許有許多人會提出許多不同的意見,一定有人說是得獎最多的《嫌疑犯X的獻身》,也會有人會說是感人肺腑的《秘密》或是《 解憂雜貨店》,當然醫學三部曲亦或是畢業三部曲……等等也不遑多讓,總之,東野圭吾是個多產又多面向的作家,作品自然能符合很多不同喜好的讀者,不過如果以「賣」的最好的角度來看的話……。
去年,過了一個不像中秋節的中秋節,是筆者有始以來,過的最不像中秋節的一次,其實,隨著年齡的增長,中秋早就只剩下小時候的記憶……吃月餅相關的記憶……伍仁蛋黃、蓮蓉、烏豆沙、蛋黃酥等等,柚子的記憶……麻豆柚子、老欉仔……烤肉的記憶……等等,最主要還是賞月與家人團聚,月到中秋分外明,這點是今年中秋唯一不變的……其他的,好像中秋節已經不存在的感覺,兩個小孩在外工作,筆者與內子各吃了個月餅與綠豆椪,還不是當天吃的,唯一有點接觸氛圍的是……中秋前一天,我們去了彌陀映月橋拍了些照片……我跟內子說,今年的中秋我們就這樣過吧!以下幾張照片:
去年九月十五日,那天週四,偷得浮生半日閒,想去四重溪溫泉花園走走路,走累了可以泡足湯,找內子一起出門,中午去內埔阿英吃粄條後,直驅四重溪目的地,路過一個超可愛景點「棋開得勝」是也,於是駐足拍照,然後悲劇就發生了……明明還有二公里就到目的地,結果唯一前往的一條道路因某不明「施工」原因被封閉(目測有台挖土機『橫』在馬路上,完全擋住路面),等了許久已經快三點了,整條道路已經大排長龍,谷歌地圖顯示黑紫線也越來越長……只好離開返家……還好有「棋開得勝」不至於遺憾……照片如下:
廊橋,指的就是有遮蓬的橋,多是木製,昨天那張照片美感十足,但是不夠清楚的呈現,今天補了一張,應該是很明確了,再次的為昨天篇尾段的三大一小點說聲抱歉,筆者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基本上三大點,總的說就是一點,賞析《麥迪遜之橋》啊!而那八卦的一小點,會在文末解釋清楚,就請網、格友多多包涵了。
今天的《藏閣賞析》要介紹的是〈麥迪遜之橋〉這本書,當然也順便的談談這部電影,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筆者已經無法確定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差異了,不論是電影或小說,都超過二十年的光陰,怎不叫人感嘆歲月蹉跎呢,會想寫這篇文章的楔子,來自於內子,那天她忽然問我:「麥迪遜之橋的男女主角,到底有沒有結局呢?」我想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問題……因為回答沒有,實在太膚淺了,回答有,很顯然要花點時間解釋,看問題不能看表面,回答問題自然也不能隨便說說,這會影響「蒼穹未央」格主之名的,所以,有了這篇文章。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里。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唐‧張籍 ---節婦吟---
這首詩最讓人耳熟能詳的就是「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也就是這兩句的應用最廣,不過呢,這首詩的解讀就各有不同了,當然作者的原意最絕,居然是一首政治詩呢,今天筆者就節錄三種解讀,供網友們欣賞一番了,至於喜歡哪一種都沒關係,反正重點是自己喜歡就好:
臉,是一個表象,是一個門面,是一個標誌,是一種代表,也能算是特色,更是一個人獨一無二的象徵,即使是雙胞胎,也不可能一模一樣,但是臉啊~何能成書也,最多也就是書的封面而已,當然,這樣說有煮鶴焚琴吹毛求疵的心態,但是,也真的是如此,臉書不就是每個人戴上面具,開始行銷自己……開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開始化妝自己,做一種不用眼神交流下的社交活動;說一種不用發出聲音的問候,想要得到卻是一種很虛無的讚美,這種「讚」失去了實質「愛」的加持,變得空虛,不切實際,而當你想要突破這一層面紗時,又要負擔多少不可預知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