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賞析介紹

我以前是個自認是個讀過不少書的人,但是後來發現讀的太少了,就是因為百部世紀小說的出爐,這點緣由從〈西河雜文〉裡的《我就是愛看書》這篇散文裡,可窺知一二,這百部世紀小說分別來自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其中台灣小說占四分之一多,香港作家的作品占十部,這些書的紙本難求洛陽紙貴……有緣讀過十部以上的人應該不多,以下就是亞洲週刊的部分評論:我們的感慨是:台灣的市場太小,目前又固步自封,文化水準日益下降,未來若有「二十一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台灣的小說可能占不了幾席了。



上榜的前十部小說,大多數屬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作品,也都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順序為魯迅的《吶喊》、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張愛玲的《傳 奇》、錢鍾書的《圍城》、茅盾的《子夜》、白先勇的《台北人》、巴金的《家》、蕭紅的《呼蘭河傳》、劉鶚的《老殘遊記》,這十本小說中,歷史最久遠的,為清末作家劉鶚發表於1903年,反映晚清腐敗社會的《老殘遊記》,較後期的則為旅美台灣作家白先勇的代表作《台北人》。這本出版於六十年代的短篇小說集,同時也是十本小說中,唯一以台灣作為創作背景的小說結集。這十本小說不僅在特定時代發揮過一定的影響力,反映了某個時代的人文與精神面貌,也寫出了人性的深 層面與共同的價值觀,即使在現在,這些作品仍感召著許許多多讀者,未曾在潔潔書海中埋沒。



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的入選作品以台灣及台灣旅美作家佔大多數,包括吳濁流的《亞細亞的孤兒》、高陽的《胡雪巖》、林海音的《城南舊事》、鍾理和的《原鄉人》、姜貴的《風》、司馬中原的《狂風沙》、台靜農的《地之子》、鄧克保(柏楊)的《異域》、鍾肇政的《台灣人三部曲》、朱西寧的《鐵漿》、陳映真的《將軍族》、王文興的《家變》、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於梨華的《又見棕擱,又見棕擱》、聶嘉苓等的《桑青與桃紅》、陳若曦的《尹縣長》、張系國的《棋王》等。



在內容方面,取材及反省文革的傷痕小說也有數部入選,其中包括許多人耳熟能詳的戴厚英的《人呵,人!》、古華的《芙蓉鎮》、張煒的《古船》、張賢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賈平凹的《浮躁》、楊絳的《洗澡》等。入選的百部小說之中,除純文學創作外,並不排斥武俠小說、科幻小說與言情小說,如張恨水的《啼笑姻緣》、瓊瑤的《窗外》、亦舒的《喜寶》、李碧華的《霸王別姬》、倪匡的《藍血人》等都榜上有名。



值得一提的是,入選小說也有不少為兩岸目前當紅的中生代作家作品,由於生活背景與人生歷練的不同,在小說中各自反映了中國、台灣的時空特點、生活風貌與文學 創作的取向,入選小說包括莫言的《紅高梁》、阿城的《棋王》、韓少功的《馬橋詞典》、王安憶的《長恨歌》、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王小波的《黃金時 代》、黃凡的《賴索》、蘇童的《妻妾成群》、李昂的《殺夫》)、蘇偉貞的《沉默之島》、朱天心的《古都》、張大春的《四喜憂國》、余華的《活著》等。



歷經大半年時間完成評審工作的「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首先由『《亞洲週刊》編輯部列出500餘本小說作為參考名單,再由14位評選委員根據書單選出百強。14位評委由來自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及美國的作家學者共同組成,分別為中國大陸的余秋雨、王蒙、王曉明、劉再復、謝冕,台灣的王杏慶(南方朔)、施叔青,美國的鄭樹森、王德威,香港的劉以鬯、黃繼持、黃子平,馬來西亞的潘雨桐,新加坡的黃孟文。

 

我將此評論當作介紹,是因為我也未曾讀完這一百部,但是我打算將其全部看完,然後每一部書,寫一篇賞析,在〈蒼穹未央〉中,建立第十個分類,稱之「百大賞析」,有關「百大賞析」的部分請参閱「百大賞析」的自序。筆者二零二四年按:本文初次發表於二零一一年,經過十三年的努力,這一百本小說「應該算是」閱讀完畢了,會用「應該算是」是因為有幾本書雖然看過,但是內容也忘得差不多……而當時建立的第十個分類,也早在大約十年前改為《藏閣賞析》至今,累積了三百多篇文章,這一百本小說的賞析介紹,在這個單元分類裡,應該都可以找到它們的蹤跡。

百大賞析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