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趣味情事

小時候住在眷村,大都是講國語,退伍出了社會工作之後,常常被人問道:閩南語為什麼說的那麼道地?當然原因是筆者的姓是屬於外省姓氏,所以閩南語說的流利標準,自然會讓人有所疑問,那時的台灣還常常有省籍操弄,動不動就叫外省人滾回大陸去……記得最清楚的就是蘇嘉全先生了,那時筆者在民眾日報就職看見了這些報導,當然現在好些了……不過,也只是換個方式罷了,意識形態、身分政治……包裝得多麼自然,抱歉,離題了……其實筆者是標準的混血兒,也稱為芋仔蕃薯,在外婆家自然可以說閩南語,不過,真正的閩南語卻是看布袋戲學的……沒錯確實就是如此,信不信由你。

 

只不過近十幾年來,已經沒有在看布袋戲的習慣了,說來也算執著,筆者從小從黃俊雄的布袋戲一直看到霹靂系列……直到四十五歲左右才停止,算一算也是資深戲迷囉!不過必須說明一下,其實台語就是閩南語,福建南方的語言,而布袋戲的閩南語,可能算是正統的河洛話,與現今我們常用的台語還是有些許小差別的……有些發音不同,不過確實差別不大就是,不影響溝通的,台灣的布袋戲好像接近南管樂曲(北管比較高亢?),這點就有待筆者研究後再說了,或有識者可否留言告知,感激不盡也。註:聯合國語言中只有閩南語,並沒有台語,所以希望台灣的政客們不要一天到晚消費台語,這其實很瞎……因為嚴格來說根本沒有台語。

 

延伸閱讀:〈回憶布袋戲〉,〈布袋戲裡的對詩〉與〈因變而變乎

 

既然看布袋戲學會了台語,也來說說因為聽西洋歌曲才開始對英文有了興趣,這點也是事實,國小還不會ABC的時代,就聽了父親的黑膠唱片,最喜歡的其中一首就是〈We’re all alone〉,那時的翻譯是「同是寂寞人」,後來才覺得可以翻譯成「同是天涯淪落人」水平高些,不過這還好,比起〈Slow Hand〉翻成「慢手」來說,「溫柔的手」與「手下留情」更來得貼切與真實,這些都是喜歡上西洋歌曲後的附加價值,就連後來硬是要讀國貿系,也是因為英文的關係。大學一年級,晚上在外兼差當音樂咖啡屋的D.J.,(可參閱D.J. Office)時,也是藉著聽西洋歌曲去翻譯歌詞中的涵意(唱片封套背頁,通常都有原文歌詞)。

 

後來當上了民歌手,自然專門以西洋歌曲為主(過程改編寫成了小說『駐唱回憶錄』),不管是播放音樂也好駐唱也罷,筆者都習慣要知道英文歌詞內的意涵,不至於不求甚解……還在當D.J.時,記得有一次代班放舞廳場次,有一首輕快的歌曲編在舞曲的曲目內,歌名叫做〈Luke〉,大家跳得都非常快樂且高興,其實這首歌蠻悲哀的……是一首兒童的家暴曲,再舉一個例,〈The end of theWorld〉像是失戀情歌,事實上是因喪父的思念……這些歌詞,有興趣者可自行點選連結,我都略有介紹。

 

喜歡西洋歌曲,當然主要是因為旋律,不過喜歡旋律也要求自己要知道播放的是什麼?上台演唱的是什麼?要不然,有時候會鬧笑話的……曾經有一次參加一個婚禮,新郎新娘之中有一位是老外,對中文並不很熟,但是很喜歡〈吻別〉這首歌,當新郎新娘牽手進場時,正播放著「……我彷彿已經看見,一齣悲劇正上演……」你們聽聽……這像話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