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真的別姬?

讀了數百餘本的歷史相關書籍後,我始終覺得西楚霸王項羽與虞姬的故事,真的很有爭議,也就是說「霸王別姬」的情節,我個人深深懷疑是個虛構的故事,懷疑的基礎來自於虞姬,說的白話些,筆者認為根本沒虞姬這號人物,既然沒有虞姬,那霸王也就無「姬」可別了,是不是?到底有沒有虞姬?我提出我的看法,大家來研究研究!首先,虞姬在正史上,僅出現於史記,也是唯一的一次,而原文照錄如下:

「……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史記‧項羽本紀》筆者用綠色字體特別標出,與虞姬有關的字,總計十三字,至於其他的歷史記載,皆出自這十三字矣,而且更誇張的是整部《史記‧項羽本紀》,前無鋪陳,後虛其局,天外飛來一筆,就跑出這麼一段,就連虞姬唱完歌後,怎麼死的也不知道,對不起是完全沒交待,所以也沒有死不死的問題,接連著就是項羽突圍,自刎烏江的橋段了。

中國人很會編故事,「霸王別姬」是指西楚霸王項羽戰敗後與其寵妃虞姬訣別的歷史故事,從十三個字可以創造出著名戲曲曲目之一,好不神奇,而且還可以編出虞姬的本名叫虞妙弋,有個哥哥叫虞子期,是追隨項梁起義反秦的將領,而且是江蘇省沭陽縣顏集鎮虞溪村人,虞姬本身貌美好武,傾慕年輕勇猛的項羽,嫁籍為妾,並常伴左右隨軍出征,始終形影不離……等等,可是一經考證發現都可以斷定是空穴來風,至少保守的說是無法證明有其人其事。

不論古代還是現代,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行軍打仗有人帶著一個妾到處征戰嗎?這本身就很駭人聽聞了,如果是駐軍駐守的部隊,還勉強能接受,但是今天卻是一個兩軍對峙決戰的情況,帶著虞姬征戰本身就已經牽強了,而帶著虞姬決戰就更離譜了,更何況虞姬本人,在歷史記載中,模糊到只有十三個字。當然在《楚漢春秋》裡,對《史記》裡的「美人和之」,有多加了:「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但是一看就是藝術加工,不具有證明作用。附記:《楚漢春秋》是雜史,並不列入正史之列。按:有人若說項羽並不想帶著虞姬決戰,而是被包圍到不得不的情況下,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懷疑百戰百勝的項籍,根本是虛有其表了。

再進一步的假設,合理的假設或懷疑(『合理的懷疑』這句話,被我命為全世界最無恥與栽贓的藉口,雖然本人偶而也用之,但是比不上名嘴政客之油腔滑調兮!),「虞兮虞兮奈若何」搞不好是「予兮予兮奈若何 」呢,原因很多,一則為筆誤,正史中筆誤的記錄不是沒有,二來也有可能是「虞」與「予」古字含意相通,或根本為同一字之簡寫……,我說的都是有根有據合理的假設,所以「予兮予兮奈若何」是項羽感嘆時不我予啊!誰能說沒這個可能。

接下來談談「美人」這個後宮嬪妃的稱號,此稱號初次正式的文獻出自《漢書》漢景帝時期(請参照嬪妃連結),也就是說虞姬稱虞美人,也是後世人所為,而安徽靈璧縣城東的虞姬墳,應可斷定非真墓,而宋朝蘇軾的《虞姬墓 》:「布叛增亡國已空,摧殘羽翮自令窮。艱難獨與虞姬共,誰使西來破沛公。」與清朝詩人何浦《虞美人》:「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君恩是楚腰。」還有清‧袁枚《過虞溝游虞姬廟》:「為欠虞姬一首詩,白頭重到古靈祠。三軍已散佳人在,六國空亡烈女誰?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猶舞草濕胭脂。座旁合塑烏騅像,好訪君王月下騎。」這些都可歸入「後人憑弔空牢騷」的範疇。

而現名《垓下歌》是按馮惟訥著的《古詩記》而得名,但以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題名為《力拔山操》,《文選補遺》題為《垓下帳中歌》。其詞曰:「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這與史記的項羽本紀是相同的,所以假設「虞」等於「予」, 我來把整句翻成白話文:「我項羽力拔山河,氣勢蓋世無人能敵,無奈時也命也對我不利也,烏騅馬雖然強且未戰死,但是又有何用呢?如今到了這個地步,我又能如何呢?」

這樣翻譯合情合理,項羽人強馬壯,但是時不我予,如果以現今的翻法,就變成堂堂的項王,在向一女子取暖:「虞姬,我又能如何呢?」或者是「虞姬啊!虞姬啊!妳又能如何啊」大家仔細想想,這不太合邏輯,更何況虞姬是不會打仗的弱女子,怎能與項羽和烏騅馬相提並論呢?分析至此,如撥雲見日般的明朗,歷史上是沒有虞姬這個人的,最多最多是有一位美麗的女人,算是軍中的……類似軍妓或舞伎(實在很牽強),她姓什麼不知道,但是名虞,這樣假設以符合史記的「……有美人名虞,……美人和之」這兩句話,各位讀者們,被筆者這麼一翻「強詞奪理」後,以後看到「霸王別姬」,可能看不下去?其實不用煮鶴焚琴,最近的「甄環傳」也超好看的,它也是虛構的情節啊!不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洛 的頭像

    蒼穹未央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