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研讀歷史到現在,總有許多發現,發現歷史上許多定論,實在是有欠公允,甚至很喜歡落井下石,這與現今台灣的媒體新聞或政論節目很像,搞了老半天原來這是一種遺傳……所以說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完全正確的說法,像是看本三國演義,就把孔明當成神了,把周瑜寫成量窄小人了,這也就算了,什麼扶不起的阿斗…,雍正弒父篡位…袁世凱十惡不赦等等……,這些「史料」啊,只要肯多讀點書,就會發現「那啊米是安ㄋㄟ」,呵呵,不談這些了…我們今天來聊聊趙括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吧!
趙括是誰呢?相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大家就耳熟能詳了吧!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典故的主人翁,就好像「樂不思蜀」指的是劉禪(阿斗)一樣。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他有個很有名氣的父親,就是與戰國四大名將齊名的趙奢,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與王翦,趙國的廉頗與李牧,但是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所以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也確實都很偉大,可是在整個戰國時期,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故這「四大名將」並不代表是前四名,千字文的著作也沒有稱他們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又是「後人」好事自以為是冠上的頭銜,我們聽聽就好,無傷大雅。
不過據《戰國策》記載,趙奢能與田單論兵,又在閼與之戰後,被封為馬服君,獲得與廉頗、藺相如同等的地位,的確不愧為戰國名將之一無誤,這點著無庸議,只是名將之後,怎麼跑出一個「紙上談兵」的將軍呢?我們先看看史記上兩則記載吧: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少學兵法,與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為謂善;後括代廉頗為將,為秦將白起所破,趙率被阬者四十萬,藺相如稱趙括徒讀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另趙括之母也在長平之戰前上書趙王,:「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兩篇報導,第一篇寫的中肯,第二篇就有點事後諸葛的嫌疑,筆者不是怪司馬遷亂寫,而是可能當時流傳下來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但是上書趙王豈是一女流之輩可為?在那個時期,不但重男輕女,連王室貴族的階級也分的很清楚,從戰國策中,可還有女流上書的第二筆資料?所以我認為這是後來加上去的,更何況哪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成材,也都培養他當將軍,然後預言一定會兵敗?這太不符合人之常情了吧。好了,先簡單的說一下趙括「成名」的始末吧:
趙括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前二六零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四十餘萬趙兵只得被迫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趙括因戰敗而斷送四十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的典故。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