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的美術館 34.jpg

這部分我用舉例的方式,答案也是司馬大人的結論 ( 當然也是正確答案)秦漢時期,相權是很大的,臨朝時是有位子可以坐的,(請勿以電視電影為主)幾乎可以算是內閣制,到了唐宋時,就有三權分立的味道出來了,相權相對薄弱一些,有監察權在旁了,明朝時宰相早就沒位子了,要站著奏事,( 皇帝特許不在此限) 清朝時,更誇張要跪著奏事 ( 我指規定),而且也沒有宰相或丞相的稱呼,什麼軍機大臣等等稱乎,這時的相權只有像總統府秘書長的權力罷了,所以越來越弱。

關於 "()"冷戰一詞的來由與意涵",到底是什麼?真的很簡單的一個名詞,就與後現代文學,後印象派畫風,後李登輝時代等等意思是相同,就是這XX之後的時代或情況的稱乎之意。 但是要先了解 " 冷戰"的意涵,如下解釋:冷戰英語  Cold War俄語: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國和蘇聯及他們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衝突和競爭。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在這段時期,雖然分歧 和衝突嚴重,但對抗雙方都盡力避免導致世界範圍的大規模戰爭(世界大戰)爆發,其對抗通常通過局部代理人戰爭、科技和軍備競賽、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即「相互遏制,卻又不訴諸武力」,因此稱之為「冷戰」。

了解冷戰之後,後冷戰時期,指的就是蘇聯解體後雙方的情況,我再舉幾個例子如下:在冷戰後期歷史學家們開始尋求一種後修正主義的解答。到冷戰結束後,這一派觀點已經佔了上風。這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國應該為冷戰負全責,而是歸咎於雙方的誤解與反應,兩方都應對冷戰負責。後修正主義學者追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係的看法,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1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應該了解了?有相關問題可再提出。

滑鐵盧戰役(英文:Battle of Waterloo, 法語: Bataille de Waterloo)是拿破崙戰爭中的最後一場戰役,也是軍事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這場戰役標誌著拿破崙的徹底失敗。 滑鐵盧戰役原因與經過:1815年拿破崙率舊部逃離厄爾巴島,返回巴黎英國普魯士奧地利等國集結了70萬士兵,分頭進攻法國617,拿破崙擊敗由布呂歇爾將軍率領的普軍,指派部下格魯希元帥消滅逃跑的普軍,自己則趕到比利時布魯塞爾南的滑鐵盧村,與由威靈頓公爵率領的英軍對峙。可是,格魯希未能按命令消滅逃跑的普軍,反而讓普軍擺脫了自己的追蹤。布呂歇爾擺脫法軍的追蹤後,花了一個上午重整軍隊,馬不停蹄地奔赴滑鐵盧618,拿破崙率軍與英軍交戰。當天下午,正當兩支軍隊都疲憊不堪時,布呂歇爾率領的普軍終於趕到,並猛攻法軍的右翼。晚上9時,拿破崙率領的法軍敗走。滑鐵盧戰役後,聯軍很快攻佔巴黎,拿破崙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聖赫倫那島

請問在這場戰役結束後造成哪些影響?

拿破崙違反1814年巴黎和約中自願放逐至厄爾巴島的承諾,在1815220,由愛爾巴島逃返巴黎,重登帝位,於是反法同盟擱下在維也納會議上的矛盾,共同一致對抗拿破崙。最後在1815618,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戰敗,再次宣佈退位,而路易十八再一次復位,與列強重新訂定和平條約。由於列強有意報復法國又一次挑起戰火,故此此一和約較1814年巴黎和約要苛刻

1814年巴黎和約中法國保持1792較革命爆發前為多的國土改為以1790的疆界為版圖,在比利時邊境失去部份領土1814年巴黎和約中拿破崙自願流放至地中海厄爾巴島改為強制放逐至位於大西洋中央的聖海倫娜島,並失去法蘭西帝國皇帝的稱號,及原本在1814年巴黎和約中確保的每年可向收取法國政府的二百萬法郎1814年巴黎和約中法國不需支付任何賠款改為法國須賠償七億法郎及將他國藝術品歸還原主盟國在北部及東部邊境駐紮十萬大軍,費用由法國負擔,為期三至五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