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輕研讀歷史到現在,總有許多發現,發現歷史上許多定論,實在是有欠公允,甚至很喜歡落井下石,這與現今台灣的媒體新聞或政論節目很像,搞了老半天原來這是一種遺傳……所以說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完全正確的說法,像是看本三國演義,就把孔明當成神了,把周瑜寫成量窄小人了,這也就算了,什麼扶不起的阿斗…,雍正弒父篡位…袁世凱十惡不赦等等……,這些「史料」啊,只要肯多讀點書,就會發現「那啊米是安ㄋㄟ」,呵呵,不談這些了…我們今天來聊聊趙括這個人的歷史評價吧!
趙括是誰呢?相信知道的人不多,但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大家就耳熟能詳了吧!趙括就是「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典故的主人翁,就好像「樂不思蜀」指的是劉禪(阿斗)一樣。趙括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他有個很有名氣的父親,就是與戰國四大名將齊名的趙奢,所謂戰國四大名將,《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這四位將領分別為:秦國的白起與王翦,趙國的廉頗與李牧,但是千字文受文字不能重複及押韻的限制,所以選的四人都是戰國後期的名將,戰功也確實都很偉大,可是在整個戰國時期,有許多偉大的名將或軍事家,故這「四大名將」並不代表是前四名,千字文的著作也沒有稱他們為戰國四大名將,這又是「後人」好事自以為是冠上的頭銜,我們聽聽就好,無傷大雅。
不過據《戰國策》記載,趙奢能與田單論兵,又在閼與之戰後,被封為馬服君,獲得與廉頗、藺相如同等的地位,的確不愧為戰國名將之一無誤,這點著無庸議,只是名將之後,怎麼跑出一個「紙上談兵」的將軍呢?我們先看看史記上兩則記載吧: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趙括少學兵法,與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為謂善;後括代廉頗為將,為秦將白起所破,趙率被阬者四十萬,藺相如稱趙括徒讀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另趙括之母也在長平之戰前上書趙王,:「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心各異。願勿遣。」(《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兩篇報導,第一篇寫的中肯,第二篇就有點事後諸葛的嫌疑,筆者不是怪司馬遷亂寫,而是可能當時流傳下來的就是這樣的故事,但是上書趙王豈是一女流之輩可為?在那個時期,不但重男輕女,連王室貴族的階級也分的很清楚,從戰國策中,可還有女流上書的第二筆資料?所以我認為這是後來加上去的,更何況哪有父母都覺得自己的兒子不成材,也都培養他當將軍,然後預言一定會兵敗?這太不符合人之常情了吧。好了,先簡單的說一下趙括「成名」的始末吧:
趙括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能言善辯,卻無實戰經驗。趙孝成王六年(前260年),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上任後便改守為攻,在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動引兵出擊,被秦軍包圍。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但均不成功。在被圍46天後,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伏弩射殺,40餘萬趙兵只得被迫投降,後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此役為著名的長平之戰。趙括因戰敗而斷送40餘萬將士性命和趙國前途而成為千古笑柄,其事蹟成為成語紙上談兵的典故。(上篇截至此)
讀完上一篇之後,我們可開始幫趙括翻個案吧,首先,先分析一下趙括的對手與對戰的兵力吧,對手是與趙括之父趙奢齊名的戰國名將白起,而白起甚至比趙奢還更有名的多很多,我們看看下面對白起的敘述: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陘城之戰和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無一敗績,使諸侯聞風喪膽,白起卓越的軍事才能被歷朝歷代所稱頌,司馬遷對於白起的軍事才能給予極高的評價,他稱白起用兵: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南拔鄢郢,北摧長平,遂圍邯鄲,武安為率。孫楚有《白起贊》稱讚白起:烈烈桓桓,時維武安,神機電斷,氣濟師然,南折勁楚,走魏禽韓,北摧馬服,凌川成丹,應侯無良,蘇子入關,噭噭讒口,火燎於原,遂焚杜郵,與蕭俱燔,惟其沒矣,古今所嘆。趙蕤稱讚白起:膽力絕眾,材略過人,是謂驍雄,白起、韓信是也。《敕修武安君白公廟記》中對白起有如下評價:竊以武安君威靈振古,術略超時,播千載之英風,當六雄之敵。杜甫稱讚白起:門闌蘇生在,勇銳白起強。
看完白起的敘述,我們甚至可以準確的說,戰國名將如雲中,白起應該是數一數二的戰神,面對這樣的對手,趙括要贏簡直比登天還難,更何況雙方兵力也不一樣,我們再來分析雙方之兵力,趙國方面兵力為四十五萬,而秦國方面,歷史無記載,但依正確的史料分析,至少超過一百萬以上,如下說明:
長平之役,趙參戰兵力為45萬,見《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這是見於歷史文獻記載的,而秦參戰兵力史無確切記載,但長平之役後,繼白起而起的秦名將王翦伐楚之時,“將兵六十萬”(《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此中可以說明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當時秦足有一次至少集結訓練有素的兵力60萬的能力;二是戰國末葉六國中國力軍力以趙最強,秦伐二等強國楚尚且動員兵力60萬,而同唯一的一等強國趙傾國決戰,不難想見當動員多少兵力。
三國魏人何晏嘗雲:“長平之事,秦民之十五以上者皆荷戟而向趙矣”(轉引《史記·白起王翦列傳》集解),反映了戰國後葉各國戰時特別是大戰決戰時的一般情況。何氏之世上距當時未遠,誠亦屬後人述前事,惟既重重包圍以能戰著稱列國的趙軍45萬,據當時戰爭“十圍五攻”(《孫子,謀攻》)常例,自“當幾倍於趙”((明)周一梧《論白起營壘》,乾隆《高平縣志》卷二十),至少亦當雙倍於趙達百萬左右,否則包圍趙軍是不可能的。
這些分析,其實與戰後白起親自所說經過是役“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是吻合的,並由此知長平之戰中秦亦戰死不下四五十萬。至若最後總包圍趙軍,即秦昭襄王親趕赴河內給所有的郡民賜爵一級,命郡內十五歲以上男丁悉數出征支援長平前線,阻擊趙國援軍,秦投入戰爭的人數就更非止百萬了。
所以,當趙括以四十五萬兵力對上白起的百萬以上大軍,居然可以重創秦軍過半,也就是五十萬左右,而本身自己傷亡二十餘萬,剩下二十餘萬是投降被坑殺的,這能說趙括是「紙上談兵」的將軍嗎?筆者甚至斷言,就算趙奢親自下場打這一仗,也未必能打的比趙括好,而白起一生未嚐敗績,這一場是唯一一場傷亡比對方還高的慘勝,趙括,輸得不冤枉,但是「紙上談兵」的評價,對他而言太沉重了,我要幫他翻案!
附記:
《史記》:「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戰國策》亦說長平之戰使得秦「國虛民飢」,主張趙括突圍時也重創秦軍,不失為驍勇善戰。然而長平之戰前後由一連串的軍事衝突和大小會戰組成,秦軍和廉頗對峙消耗,後王陵兵敗,秦軍折損五位大將。直到秦王與白起談論時,白起所言「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當指多年來秦國擴張戰爭中累計的兵力傷亡的結果。
不少人對史記記載秦軍坑殺40萬趙降卒事表示懷疑。南宋朱熹就提出「長平坑殺四十萬人,史遷言不足信。敗則有之,若謂之盡坑四十萬人,將幾多所在!又趙卒都是百戰之士,豈有四十萬人肯束手就死?決不可信。」。胡三省在《資治通鑒》注時亦稱:「此言秦兵自挫廉頗至大破趙括,前後所斬首虜之數耳。兵非大敗,四十萬人肯束手而死邪!」
本文為《趙括紙上談兵乎》與《幫趙括翻個案吧》兩篇之合輯,發表於二零一五年一月五日,欣逢網誌十週年,特此紀念。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