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與法正是三國時代益州劉璋下的高級官員,尤其是張松官至「別駕」,也就是僅次於州牧與治中下的第三號人物,相當於現今的第二副省長,而當時的益州劉璋,已成為半獨立狀態的國家,(也可以說是軍閥割據)所以其位甚高,但是張松與法正,在歷史上是背主求榮的腳色,沒有這兩位,諸葛亮的隆中對,未必能實現,可以說這兩位是小人,但歷史卻褒大於貶,(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皆如是評斷)只因為他們扶的是劉備。
張松與法正是三國時代益州劉璋下的高級官員,尤其是張松官至「別駕」,也就是僅次於州牧與治中下的第三號人物,相當於現今的第二副省長,而當時的益州劉璋,已成為半獨立狀態的國家,(也可以說是軍閥割據)所以其位甚高,但是張松與法正,在歷史上是背主求榮的腳色,沒有這兩位,諸葛亮的隆中對,未必能實現,可以說這兩位是小人,但歷史卻褒大於貶,(三國志與三國演義皆如是評斷)只因為他們扶的是劉備。
群龍無首原意,樓上的大大已說明的很清楚了,我稍做一下另一種補充,是金庸式的 " 天下無狗 ",丐幫幫主的打狗棒法,最上式是" 天下無狗 ",一般人認為是與群龍無首相同涵義,事實上是沒錯,但意涵是:打狗棒法一出,天下沒有狗可以造次。真龍一出,所有的龍都沒有人敢當領頭。這是另一種解釋,比較少人知,還有一種是從星相學的角度去禪述,有興趣再談了。
從史記 卷93 中節錄:漢五年冬,以破項籍,乃使盧綰別將,與劉賈擊臨江王共尉,破之。七月還,從擊燕王臧荼,臧荼降。高祖已定天下,諸侯非劉氏而王者七人。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及虜臧荼,乃下詔諸將相列侯,擇群臣有功者以為燕王。群臣知上欲王盧綰,皆言曰:「太尉長安侯盧綰常從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詔許之。漢五年八月,乃立虜綰為燕王。諸侯王得幸莫如燕王。
歷史其實就是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說的白話一些就是借鏡,更生活化一點,就是經驗,由前人的一些經驗,用以推己,以後可以及人,這是簡單的描述,歷史的功用,個人生活上的應用,故可正衣冠,但是用在國家時,群體時用法雖說相同,應用面確值得探討一番,因為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在當時的空間與時間下,也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雖說可以知興替,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仍更換了如此多朝,因為他們不知史嗎?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了解,為政者豈能不知,但是結果仍重導歷史的覆轍,因為知史與用史是兩件事。
先討論一下,何為歷史? 其實以主觀的看法是學術上的,歷史學者所探討的,從史料上去研究,例如雍正到底有沒有奪嫡?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等等,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學家,除了必備豐富的文學素養外,還要有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人文素養,否則如何稱之。 另外,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歷是經歷,史是記錄,把經歷記錄下來,就是歷史了,如何? 簡單明瞭,就好像雍正繼位之謎,我用三篇就把它寫完一樣 ( 好像五、六千字) ,當然先前的歷史學者寫了何只三百本,
為了回答知識家裡的一個問題,皇帝的一天,想想反正要寫,就寫在古今隨筆裡,然後再貼過去,又可以在歷史論壇上發表,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之。但這裡寫的是清朝的皇帝,是否有別於他朝,就要仔細研究了,基本上不會差太多。當皇帝的每天卯時初 ( 清晨五點),在寢宮的東暖閣起床,穿戴、洗漱、梳理之後,在西暖閣閱讀歷朝之實錄或聖訓一卷,然後冬、春兩季一般在辰初 ( 早上七點 )進膳,夏、秋一般在卯正 ( 早上六點) 進膳,早膳快結束前,太監照例給皇帝遞上一個盤子,上面有數個或數十個膳牌 ( 因為這是在進膳時,遞上的所以稱之膳牌,約寬一吋,長不到一尺的薄木片製成,通身塗以白油粉,僅頂端一吋處塗上綠色),牌上寫著某官員的職務與姓名,無論朝官入朝奏事,還是外省文武官員進見,都必須把自己的膳牌交給奏事處,然後由皇帝決定召見那些大臣,並將該大臣的膳牌留下。
早膳後,如是上朝的日子,皇帝就前往乾清門聽政,退朝後,一般皇帝要去太后宮中請安,在此前後,依據政務繁忙與否,或安排侍講學士進講四書五經,或召見大臣。而軍機處的軍機大臣,雖說每夜皆有輪值,隨時聽後皇帝的召見,但每天早晨仍有非值宿的軍機大臣進見皇帝,至於非上朝的日子,則皇帝在早膳後,批閱奏摺後直接召見大臣們。被奏事處通知的大臣們,必須提早數小時到達紫禁城,他們通常五更就到東、西華門外等後,當時天還未亮,皇宮門前又沒設路燈 ( 乾清門以內才有燈),所以進見的大臣們,都必須跟著提羊角燈的太監後而行。
中國歷史上,如果要選拔最笨的皇帝,那晉惠帝司馬衷,可能會是首推第一人,他留下的故事最膾炙人口的就是 " 何不食肉糜? " ,另外一個是 " 為公乎?為私乎?" ,可是我今天一定要為他說幾句公道話,因為他比起許多皇帝好多了,比起台灣的政客好多了。為什麼呢? 且聽我慢慢道來。
這篇的標題應該是江淹隨筆,但江先生的名氣有些薄弱,為了提升這篇的點閱率,只好改為江郎才盡,這點必須說明之。江淹,魏晉南北朝人,其初期的作品,擲地有聲,甚得好評,是個名文才子,可是到了晚年,文思忽然滯澀,寫出來的文章,不但沒有進步,反而慘不忍賭,這實在太不像話了,所以大家以江郎才盡,來形容對他的失望。而江淹本人,現身解釋說,有一天晚上,他夢到一位神仙般的人,從他的懷裡把筆搶走了,從此以後,他再也寫不出好文章了,這間接說明了,以前的文章,是靠這支萬寶龍寫出來的,現在筆沒了,反正也老了,只好退休了。
上述這些話,是載於正史內的說明,這證明了當時的人,是接受這種說法,所以史學家才會把他收錄於正史之中,江淹講的儼然是真實的故事,大家也相信他,但我覺得這太天真了,事實上,這完全是一成名作家,有名後不知進取,不求進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又經不住外界的的譏諷,才杜撰出這樣的神話故事,藉此遮掩自己的顏面。
司馬德操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也因為這句話,讓龐士元得以名留三國,與諸葛孔明同得臥龍鳳雛的雅徽,靠著諸葛亮的盛名,不至於淹沒於歷史的洪流,有些歷史學者拿唐詩‧杜少陵的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來形容諸葛亮,其實這句詩用來形容龐統在貼切不過了。說到龐統,可以說也間接影響了三國的發展,一定有人質疑這句話,認為鳳雛沒有這樣的影響力,但是我們用邏輯上的推斷,確實可以有這樣的結論的可能性。
繼徐世昌之後,以垂暮之年仍然奢望總統寶座的 " 賄選總統 " 曹錕,以五千元一張選票賄絡議員,終於當選中華民國第七任大總統高位。不過只當了一年又二十天,就淪為階下囚。 曹錕本身是布販出身,後先跟袁世凱,官至約少將位,袁當總統後就平步青雲,袁死後,他又跟著段祺瑞,手中握有兵權,雖為直系人馬,但與皖系始終保持良好關係,是把自己押在天平上的重要砝碼,也因此最後可以登上大位,不過他可花了約一千三百五十六萬餘元,在當時可以說是天文數字,更可惡的是他又不肯自掏腰包,而是向各軍閥索取,苦的還是老百姓,最後終於被馮玉祥的 " 北京政變 " 給弄下台了。
寫了一篇 " 淺談 " 之後,應網友要求 (自己講的),看不過癮,故嘔心瀝血 " 再談中國狀元 " ,這次選了幾個狀元,敘述其如何當上狀元之事跡,再給與其封號為某某狀元,如此寫下去或許可以出一本書了,那書名,可以學雍正朝的" 百官行述 "之另一個書名:冠纓百醜圖,前面要加一個狀元,醜要改成態,再把淺談的內容稍為修改成為序,但這樣的書,若要風行,是緣木求魚的。不再贅言,先從唐朝玄宗開元十九年的狀元王維說起。
中華民國開國九十九年了,在雙十國慶的前夕,想想從孫中山先生創建民國至今,有那些人曾任民國的總統,算了一下,結果含現任總統馬英九先生,共有十三位,其中有五、六位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沒聽過,別說年輕人了,對近代史沒興趣的人應該也是莫宰羊。我就時間的先後從臨時大總統至今,簡略的說明這些總統先生們的生平與當時的環境,算是在國慶日前,給台灣人民一些屬於國家歷史的話題,不要整天都是藍藍綠綠,換一換口味吧!
民國第一任總統不是孫中山先生,但他是創建者也是一九一二年元旦,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就職的臨時大總統,後世並尊稱 國父,可惜臨時政府只有短短的三個月,雖然頒佈了三十多件有利於民主政治和發展資本主義的法令,但很多無法落實,有關他的生平,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有關 國父的書,實在太多了) 孫中山之後,於軍政府時期又任非常大總統,總之,稱 " 開國總統 " 當之無愧。
有一本世界級的書,書名為 " 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 " ,原文:The 100 : A ranking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persons in history. By Michael H. Hart ,這本書曾經引起很大的爭議,但不是今天我要寫的主題,我要講的是中國人入圍一百大不過八人,其中第86名也是中國排名第六的隋文帝楊堅。 他會入圍而且名次尤在毛澤東與孟軻(亞聖孟子)之上,頗令人費解,其實說穿了,他的貢獻就是發明與制定了科舉制度,是世界歷史的一大進步。中國的科舉制度,肇基於隋,確立於唐,至此以後各朝都盛行不衰,一直到清王朝壽終正寢,才劃下句號。 即使如此台灣現有教育升級的基測,公務人員的高普考試,等等不也多少受了這些影響。
當項羽把劉邦封到漢中與巴蜀當漢王時,又把關中交給秦朝的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史稱三秦,劉邦展現了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性格,先去赴任,而且還故意火燒棧道,行韜光之策,也難怪劉邦必須如此,除了當時兵力懸殊之外,漢初三傑只有蕭何,張良被項羽調回韓國當宰相了,韓信雖說逃離項家軍,但也還未效力漢王。
漢高祖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當皇帝不難,只要他爸爸是皇帝就好了,當開國皇帝就不容易了,那除了要俱備相當的條件外,還要配合天時,地利與人和,而由平民起家當皇帝,難度又更高,縱觀中國數千年來,也只有兩位,尤此可見之。劉邦號季,泗水郡沛縣人,也就是現在江蘇沛縣,家中務農,小康,兄弟四人,排行老三,據說相貌不凡,左腿上還有七十二顆黑痣,大家都說他貴不可言,可是劉邦不務正業,每天不是喝酒,就是玩女人,交友廣闊,殺豬的,賣布的,連官府裡也有朋友,生性仁厚,氣度恢宏,被奉為領導者,後來便當了泗水亭長 ( 相當現在里鄰長之類)。
在三國諸多英雄之中,周瑜應該是翹楚之一,只可惜中了三國演義的毒,被羅貫中寫成一個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的人,事實上,歷史上除了三國演義外,在其他的史料中,對周瑜沒有任何肚量狹小的記載,反而正面的居多,如:雄烈,膽略過人。 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
有關諸葛亮的事跡,坊間有太多的評論,三國演義也有細緻的描述,當然陳壽的三國誌中,有比較中肯的敘述,而我在古今隨筆中的中國三大軍師裡,也簡單的提過對孔明的看法,不過,諸葛亮在中國民間是忠孝節義的代表,事實上也堪稱如此,但對他的功過,輿論褒貶不一,論點良莠不齊,以一個歷史愛好自詡的我,如何不隨談這智慧之星的風采呢?
四、 心虛畏魂陵寢:提到這一項,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因為沒法證實就算了,史料上也只能發掘一些來,引發個人的判斷,首先談雍正為什麼要另葬清西陵,他原在遵化起山陵,施工中發現土質不好,改向房山現勘查陵地,但沒有發現理想的地點,最後相中易縣泰寧山,才開始清朝於東西兩陵間葬諸帝的制度。從這裡實無法判斷雍正因怕康熙的鬼魂,而不敢與乃父同葬!但我提出一些實際情況,供参考: 雍正在景山壽皇殿,辦康熙的畫展参拜,將清太祖以下各帝的畫像放在這裡,以便子子孫孫在此參拜敬禮。
雍正又將暢春園中,康熙的寢宮改為恩佑寺,並存放康熙畫像,據雍正起居注記載,雍正五年一月到七月間,就去了七次,如此看來說雍正怕康熙有點牽強,還有一些記載也說明雍正似乎不像懼怕康熙靈魂的感覺。最後一點就是雍正自己寫的大義覺迷錄,有關這點我個人覺得雍正,真的是越描越黑!
雍正繼位學說中篡位說最為人們所接受,現將其為何能讓人深信的理由,列出如下:一、康熙病逝毒殺 二、遺詔末命有無 三、屠戮滅口行為 四、心虛畏魂陵寢 五、大義覺迷錄,我列出五大項,其實每一項都有若干小項,在析疑時會一一討論,首先要討論的是康熙的死因,合法繼位與自立兩說皆認為康熙為病逝,唯篡位說認為毒殺,先說康熙晚年的身體狀況自廢允礽起他的身體就不是很好,他自己說的話為:鬚髮盡白,心血耗散 ( 51 年),右手不能寫字,只好用左手寫朱批(54 年),被允禩氣得心臟病發作(54年),康熙56年夏天起有病冬天腿腫得下不了床,57年時自己又說手顫頭搖,觀瞻不雅......所以到61年他過世的這十年他的身體是不好的。
那雍正與隆科多合謀進参湯,毒殺康熙的猜測也很不切實際,理由如下:康熙五十年九月批李光地的奏摺道:漢人喜歡人蔘,其害人而人不知。又五十一年在李煦奏摺朱批:曹寅原肯吃人蔘,今得此病,亦是人蔘中來的。 五十七年正月王掞建議康熙吃些補血的藥,康熙說:南人最好服藥,服參,北人於蔘不合。 所以就算雍正想毒康熙也不會用參湯,且康熙五十六年時,提出梁武帝臺城之禍與隨文帝見害於煬帝,並提出" 考終命"堂堂的皇帝戒心已防到如此,要毒死他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