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jpg

歷史其實就是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說的白話一些就是借鏡,更生活化一點,就是經驗,由前人的一些經驗,用以推己,以後可以及人,這是簡單的描述,歷史的功用,個人生活上的應用,故可正衣冠,但是用在國家時,群體時用法雖說相同,應用面確值得探討一番,因為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在當時的空間與時間下,也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雖說可以知興替,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仍更換了如此多朝,因為他們不知史嗎?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了解,為政者豈能不知,但是結果仍重導歷史的覆轍,因為知史與用史是兩件事。

先討論一下,何為歷史? 其實以主觀的看法是學術上的,歷史學者所探討的,從史料上去研究,例如雍正到底有沒有奪嫡?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等等,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學家,除了必備豐富的文學素養外,還要有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人文素養,否則如何稱之。  另外,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歷是經歷,史是記錄,把經歷記錄下來,就是歷史了,如何? 簡單明瞭,就好像雍正繼位之謎,我用三篇就把它寫完一樣 ( 好像五、六千字) ,當然先前的歷史學者寫了何只三百本,

這不是我了不起,是學術性深度的不同罷了。 ( 他們深我淺 )再回到知史與用史的問題上,能夠了解一件事,與了解後應用它,而且成功,這不一樣,我常常說,宋朝王安石宰相,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學家,他非政客,但也不是政治家,他的變法規劃何其完整,真是一個優秀的企劃案,但是失敗了,原因呢?剛愎自用,講好聽是執著,難聽點是固執,所以他適合當台大教授,或教育部長,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我常開玩笑說,秦趙高是政客,李斯算政治家,韓非就是政治學家,一樣的道理。

如何善用歷史的智慧呢?其實這是一個說與做都很難的問題,第一必須了解歷史多讀書就沒錯了,但是就算把二十四史全都讀完,如果沒有融會貫通,還是會遇到張飛打岳飛的笑話,所以學史是有技巧的,選擇史料方面,初期二十四史已經很夠了,甚至在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級的每人也只攻一朝而已,讀的方式,我曾經在知識家發表過,如下:( 他的問題是如何學史) 如果你真的對學歷史有興趣,推薦一本書,書名:學史入門。出版社:國文天地雜誌社。 作者:鄭天挺、周谷城等著。 內容頗為詳細,對學史一定有幫助。

如何有效的溫習中國歷史? 我提供一個建議如下,供参考:

讀歷史首先要選檡好書,讀有用的書。以中國歷史過去的史書,有其傳統的體裁,大致上有三種類型,各有其優缺點:

一、編年體:以年為主,先後次序分明且清楚,但重點不易突出。

二、紀傳體:以人為主,詳盡。但難免重複,時代的先後亦不鮮明。

三、紀事本末體:以事為主,時間明確,重點突出,但有時不免煩瑣,系統不分明。

因此,我們應當以 " 時間 " 為經,以 " 事件 " 為緯,以人物、制度貫穿其間,彷彿看圖畫和地圖那樣,先找出上下,定出方向,然後山川平原錯列其間,才更為清楚。第一是知史,第二是用史,首先要判斷你要用的史(前人的經驗),與現在要應用的環境是否相同,這裡指的環境是時空背景,人文,狀況是否合宜,光是做這樣的判斷就不是一般人可能做到的,第三就是應用了,做人處世應非難事,但看你的眼光與氣度,用在治國,就必須集眾人的智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