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申明,本篇《麻花‧積木》要寫的是小說的兩種不同的結構,所以麻花當然就不是能吃的麻花囉,而積木也不是益智玩具的積木了,以下我會以「麻花結構」與「積木佈局」來稱之,因為這兩種寫小說的方式,並不多見,一般而言,作家還是以平鋪直敘法,最為討好,讀者讀起來也較不吃力,何苦弄得這樣呢?其實,還是有差別的,寫的人與看的人,都別有一番趣味的,不信的話,請繼續聽我說……。
先來談談比較常見的「麻花結構」吧!「麻花結構」顧名思義就是有三條不相干的主線,各自發展,到了小說的中段,三段情節相互擰在一起如麻花般的捲成一條,也就是一個故事,然後再終結,這在電視劇或電影裡,也偶有出現過,例如:得過奧斯卡的﹝衝擊效應﹞這部電影就是很經典的「麻花結構」,英文片名為CRASH,而倪匡小說《茫點》也是,但是倪匡是鬼才,他把三段情節增加到五段,難度更高了。
「麻花結構」的敘事風格,是串連起一群不相干的人,讓同時發生的許多事,錯綜複雜地交集在一起,有時因為時空的交錯,命運的捉弄,激發了這故事的可看性,這作者在下筆前,一定要先模擬好故事的綱要,才不會屆時弄到無法收拾,所以「麻花結構」並不好寫,要有點寫作的功力。那「積木佈局」呢,我必須說更難寫了。
「積木佈局」與「麻花結構」相同的地方都是多頭的「梗」,但是「積木佈局」的「梗」一定要比「麻花結構」多的多,這是其一,否則怎麼稱為堆「積木」呢,其二是「麻花結構」的三段故事情節,發展到最後會合而為一,但是「積木佈局」則是每個故事都獨立結束,換句話說,「積木佈局」如果有十顆積木的話,就是十篇短篇小說,彼此之間可以各自獨立,但是看完十個故事後,你又會發現原來裡面的人物,是有重複的,甚至有關連的。(也就是說,當看完十個故事後,你得到十一個故事)
基本上,「積木佈局」可能是由我獨創,因為目前好像沒看過有人這樣寫,但是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失之交臂,無緣看過這種結構型式的寫法,這也難說,就好像本格名「蒼穹未央」,似乎也是筆者首創,一樣的道理,願有識者可告知筆者真象,不過有一部電影,很接近類似我所定義的「積木佈局」,也是外國片,片名是Eleven fourteen,也就是11點14分,這部片較冷門,沒有CRASH來的出名。
最近我寫了三顆「積木」,有讀者說看不懂,其實這很正常的,因為你必須獨立的看它,把它當成三個故事就好,每一顆「積木」都有它獨立的涵意,至於假設有十個故事,那也是十個都看完後,才會恍然大悟,我就先將這三顆「積木」連結如下:《靈異楔子》、《楔子之二》、《楔子之三》(預定十顆積木)
如果您依序看完這三篇後,應該會有些想法,第一篇的重點是加護病房裡,陰陽兩隔,幽明難辨,第二篇要闡述的是一場怪異的車禍,而第三篇是一個被裁員的人,卻在當晚被一位跳樓的女子壓中,內容並無說明兩人的生死,這三個故事是獨立的,等你看完十個故事後,第十一個故事就會產生了,其實,你現在就可以思考,在加護病房內存活的是第二篇的駕車者,還是第三篇被壓的倒楣人。
而第二篇出現的照片,顯然是個女子,又與跳樓的女子是否為同一人?這些就是樂趣……,等第四、五顆積木出現後,那樂趣會越來越高,不是嗎?所以說「積木佈局」是當你看完十個故事後,你會得到第十一個故事,而「麻花結構」是你看了三個故事後,最後其實只是一個故事,這就是兩者間的最大不同點,另外「麻花結構」適合中、長篇小說,而「積木佈局」較合於短、中篇小說。
廣義來說,金庸的天龍八部也可算是「麻花結構」,因為先寫段譽,又寫喬峰,後來又有虛竹,三人後來義結金蘭成為莫逆。霹靂布袋戲最喜歡玩「麻花結構」,而且是六、七條主線在跑,但是功力怎能比得上倪匡大師,所以是標準的畫虎不成反類犬了,搞得難看極了,當然我說的是最近這幾年的霹靂布袋戲,以前很OK的。《麻花‧積木》就閒聊到這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