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章取義(上)

多年前有一位朋友,分享了一篇網路文章,其實現在的網路文章(YT視頻也一樣),不營養的占了三分之一,所謂「不營養」,就是閱讀後無傷大雅,內容複製來又複製去,分享來又分享去,內容似是而又非,又專業又好像很商業……舉個例子,從營養健身的角度來說,你一定不只一次看見某食物吃了會致癌,而這個食物在另一篇文章中,居然可以抗癌,呵呵,到底誰對誰錯呢?說穿了,就是「環境」與「條件」沒設定好,再說白一些,就是什麼樣的體質,吃了多少的量,用什麼方式烹食,可以能抗癌或是致癌,這就好像分享減肥成功的文章,不一定對每個人都有效,但是文章一定寫的信誓旦旦,所以,看網路文章(包含現今台灣的新聞報導),能分辨是非是非常重要的,但偏偏國人辨是非曲直的能力,坦白說,極其薄弱也!

 

按:當一個國家的多數人民,會把政治當成信仰,把網民鄉民朗朗掛上新聞主播台時,筆者只能說這個國度是太浪漫了,還是太迂腐了?

 

好了,有點發牢騷的感覺了,網路文章另三分之一呢,是屬於垃圾文章,這種文章呢,我今天就不討論了,垃圾文章,很容易分辨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可能有益的、能長些知識的,但是與「不營養」的,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就是今天的主題「斷章取義」,差別在「斷章取義」的程度上輕重的比例大小罷了,筆者朋友分享的這篇文章標題是:

 

「那些被斷章取義的20 個經典名言!三思而後行的下半句竟然是...XX」(XX是髒話,就不載了。) 連結網址如左: http://shareba.com/?do=%2Fblog%2F158913%2F 不過網址在若干年後,可能失效了,也說不一定……。

 

有興趣看原文的,可以點連結進去看,否則就看筆者這一篇吧,筆者這一篇會分成上中下三集來詮釋,差別在這些「經典名言」後,會有一些註解,一些,這是一些補遺,因為原作者可能「抄」的不夠完整;或是沒有觸類旁通;也許太過速食主義;有些寫的也有點「斷章取義」了,哈!當然,最後我會補上十個「斷章取義」的「經典名言」,這是我在分享此文的朋友FB上留言的承諾啊!以下開始:

 

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一直以來,我們的教材都誤解了愛迪生的這句名言。當然,這句話本身並沒有被偷梁換柱,但教材偏偏每次都漏掉後面那關鍵的一句話: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大家可以看到,沒有後面的這句話,全句的意義就完全改變了。愛迪生當然是個天才,他也是相信天才的(他曾經多次把福特叫做天才);他對天才持一種“有條件的承認”的態度,即天才是最重要的,但天才也需要努力。愛迪生承認努力,但他歸根結底更重視靈感。

 

按:這位作者顯然沒有認真讀過愛迪生全傳,愛迪生在1932年9月的《豎琴師》月刊中提到的原文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至於福特是他的好朋友,就住在他家對面,福特當然是天才,可是他多努力啊,後面那句是後來加上去的,愛迪生晚年時,曾聲稱他犯的最大錯誤是從未尊敬尼古拉·特斯拉。而尼古拉·特斯拉,就是反對「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負面評價原文如下:「他用的方法的效率非常得低,經常做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整體而言,我是一個很不幸的見證人,他如果知道一些起碼的理論和計算方法,就能省掉90%力氣。他無視初等教育和數學知識,完全信任發明家的直覺和建立在經驗上的美國人感覺。」

 

再按:結論是愛迪生後來認為「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無誤,我們的教材並沒有誤解愛迪生的這句名言。是作者「斷章取義」了,唉呦!

 

二、如果說我能看的更遠一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事實上,這是牛頓在給胡克的信中,用來諷刺胡克的一句話!

 

這句流傳了幾百年的名言,”What Descartes did was a good step. you have added much several ways, & especially in taking the colours of thin plates into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ye shoulders of Giants.”

 

〔關於光學〕笛卡爾往前邁了不錯的一步,您在很多方面又對其做了豐富,特別是把對薄板顏色的思考引入哲學。如果我能看的更遠的話,那也是因為我站在您這樣的巨人的肩上。牛頓這裡表面上稱讚胡克是“巨人”,其實是在諷刺胡克。不僅因為胡克在光學的成就還稱不上巨人,而且因為大家都知道胡克這個人身材矮小,可能還有些駝背,用牛頓的話形容:”is the most and promise the least of any man in the world I ever saw”。原來,這位還沒有發表”The Principia”,剛剛有些名氣的劍橋大學教授根本沒有謙虛的意思,他也不會想到這句揶揄自己老對手的話,會被後世小學生掛在教室裡成為座右銘。

 

按:所謂的「大家都知道」的大家只有兩個人,就是 John Gribbin 和White,所以在諷刺胡克與否的認定中,筆者也不確定,但傾向認同,因為:「1671年,牛頓向皇家學會展示了自己的反射望遠鏡,隨後出版了自己的光學筆記,後來擴編為《光學》一書。羅伯特虎克批評了牛頓的某些觀點,牛頓對此很不滿,並退出了辯論會。兩人自此以後成為了敵人,這一直持續到虎克去世。」至於牛頓謙虛與否,大家從牛頓回憶錄的一段話,自我判斷吧!如下:「我不知道這個世界會如何看我,但對我自己而言我僅僅是一個在海邊嬉戲的頑童,為時不時發現一粒光滑的石子或一片可愛的貝殼而歡喜,可與此同時對我面前的偉大的真理的海洋熟視無睹。」

 

三、「以德報怨」是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通常將它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孔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你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的很偉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以德報怨」,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原意為:一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按:這應該是八年對日抗戰後的誤用。

 

四、父母在,不遠遊。下半句是“遊必有方”。意思是要是出遊,必須要告知去處。

 

按:這也是出自《論語· 里仁》中的一句,大致上是這樣解釋沒錯,但何有「斷章取義」之嫌?(本來就是一整句,硬是要切掉『遊必有方』。)  如下: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孔子說:「父母健在時,隨時讓父母親召喚得到,不敢離父母太遠,若是非必要需遠行,則要告訴父母什麼原因要遠行?去哪裡?」

 

 

五、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後面還有一句:硜硜然小人哉。意思就是:固執的庸士就是這樣子。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硜(keng)硜然”形容淺薄而固執。因此孟子同學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按:拿《孟子》打《論語》乎?這第五句,寫的太糟糕了,比「斷章取義」更糟,簡直是「張飛打岳飛」,把「馮京當馬涼」了啊!唉呀!

 

先轉載與評論至此,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