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與葡萄(上)

【十八隻狐狸】是一篇網路上轉載的文章,我引用於格友艾玫的格子,不過我把這篇文章,改名拆成上中下集了(其實是正名),原因是我有一些自己微觀的看法,將加註在「原按」之後,成為「格主按」,所以篇幅難免增長,改成三篇,讀來壓力才不會太大,另外,十八隻狐狸,並不是十八種心情,更不是十八種結果,但是網路上卻用這樣的標題,顯然有「以訛傳訛」的嫌疑,我也藉此文更正,不廢話了,以下是原寓言故事:

 

有一個古老的故事開頭:在一位農夫的果園裡,紫紅色的葡萄掛滿了枝頭,令人垂涎欲滴,當然,這種美味也逃不過安營紮寨在附近的狐狸們,牠們早就想享受一下了。 第一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發現葡萄架要遠遠高出它的身高。它站在下面想了想,不願就此放棄,機會難得啊!想了一會兒,它發現了葡萄架旁邊的梯子,回想農夫曾經用過它。因此,它也學著農夫的樣子爬上去,順利地摘到了葡萄。

原按:這隻狐狸採用的就是問題解決方式,它直接面對問題,沒有逃避,最後解決了問題。

格主按:第一隻狐狸的隱喻,是沒有太大的問題的,但是如果梯子就在旁邊,那顯然其他十七狐狸的視力與觀察力,有很值得商榷的空間,故梯子的存放地點,應該修正。

 

第二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也發現以它的個頭這一輩子是無法吃到葡萄了。因此,它心裡想,這個葡萄肯定是酸的,吃到了也很難受,還不如不吃。於是,它心情愉快地離開了。

原按:這隻狐狸運用的是心理學當中經常提到的“酸葡萄效應”,也可以稱為文飾作用或合理化解釋,即以能夠滿足個人需要的理由來解釋不能實現自我目標的現象。

格主按:這隻狐狸應該讀過魯迅大師的《阿Q正傳》,精神勝利法。

 

第三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剛剛讀過《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深深地被主人公的精神打動。它看到高高的葡萄架並沒有氣餒,它想:我可以向上跳,只要我努力,我就一定能夠得到。“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念支撐著它,可是事與願違,它跳得越來越低,最後累死在了葡萄架下,獻身做了肥料。

原按: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為“固執”,即反復重複某種無效的行為,有時我們也稱它為強迫症。它說明,不是任何事情的最佳方案都是解決問題,要看自己的能力、當時的環境等多種因素。

格主按:【十八隻狐狸】的作者,顯然曲解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涵意,不過他要表達的義蘊,是正確的,只是用錯了書籍而已。

 

第四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一看到葡萄架比自己高,願望落空了,便破口大駡,撕咬自己能夠得到的藤,正巧被農夫發現,一鐵鍬把它拍死了。

原按:這隻狐狸的行為我們稱它為“攻擊”,這是一種不可取的應對方式,于人於己都是有害無利的。

格主按:這台灣話叫做「見笑轉生氣」,普通話稱為「損人不利己」或是「自掘墳墓」,重點是這種人蠻多的,而且通常不自知。

 

第五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一看自己的身高在葡萄架下顯得如此的渺小,便傷心地哭起來了。它傷心為什麼自己如此矮小,如果像大象那樣,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嗎?它傷心為什麼葡萄架如此高,自己辛辛苦苦等了一年,本以為能吃到,沒想到是這種結果。

原按:這隻狐狸的表現我們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倒退”,即個體在遇到挫折時,從人格發展的較高階段退到人格發展的較低階段。

格主按:這狐狸沒事等了一年?難道牠以為一年會長高?不合邏輯,而且智慧從高降低,難不成是「江郎才盡」型,總之,這種人不多,但有。

 

第六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仰望著葡萄架,心想,既然我吃不到葡萄,別的狐狸肯定也吃不到,如果這樣的話,我也沒什麼好遺憾的了,反正大家都一樣。

原按:這隻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中稱之為“投射”,即把自己的願望與動機歸於他人,斷言他人有此動機和願望,這些東西往往都是超越自己能力範圍的。

格主按:這與第二隻狐狸有極為相似的心理狀態,差別在「大家都考不及格,所以沒差」、「考一百分沒什麼了不起,又不代表以後會當總統」,前者是大家都一樣吃不到,後者是葡萄又不好吃。

 

第七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站在高高的葡萄架下,心情非常不好,它在想為什麼我吃不到呢,我的命運怎麼這麼悲慘啊,想吃個葡萄的願望都滿足不了,我的運氣怎麼這麼差啊?越想它越鬱悶,最後鬱鬱而終。

原按:這隻狐狸的情況是“抑鬱症”的表現,即持久的心境低落狀態為特徵的神經性障礙。

格主按:這就是無可救藥的悲觀憂鬱症患者,也是種精神疾病。

 

第八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它嘗試著跳起來去夠葡萄沒有成功,它試圖讓自己不再去想葡萄,可是它抵抗不了,它還試了一些其他的辦法也沒有見效。它聽說有別的狐狸吃到了葡萄,心情更加不好,最後它一頭撞死在葡萄架下。

原按:這隻狐狸的下場是由於它心理不平衡造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現象。很多人在與別人比較的時候,因為心理不平衡選擇了不適當的應對方式。

格主按:這是最常見的社會現象了,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人比人氣死人,而忽略了彼此之間的智慧、努力、機運、態度……等等。

 

第九隻狐狸來到了葡萄架下,同樣是夠不到葡萄。它心想,聽別的狐狸說,檸檬的味道似乎和葡萄差不多,既然我吃不到葡萄,何不嘗一嘗檸檬呢,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吧!因此,它心滿意足地離開去尋找檸檬了。

原按:這只狐狸的行為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替代”,即以一種自己可以達到的方式來代替自己不能滿足的願望。

格主按:某種程度上而言,這「替代」也是一種「補償」、「抵消」作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