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大是美.jpg

《公墓》名列世紀百強第四十四。作者穆時英(19121940)現代小說家。筆名伐揚、匿名子。浙江慈溪人。父親是銀行家,自幼隨父到上海求學。讀中學時愛好文學。畢業於光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讀大學時潛心研究外國新文學流派。先對《公墓》這篇小說的內容,作一個簡單的介紹,然後再整理好讀網站與維基百科內對穆時英作者的生平介紹,重要的是他二十八年的生涯,是如何在作品上展現出幾種不同的思維與風格。

 

《公墓》敘述一位每天都去母親墓前的兒子,還有一位幾乎也常去的玲姑娘,兩人都是失去母親的孤兒,而後來這位玲姑娘因病死後也葬在其母親的身邊,小說內涵極深,義蘊深遠,文筆灑脫,節錄幾段如下:

 

黑的大理石,白的大理石,在這純潔的大理石底下,靜靜地躺著我的母親。墓碑是我自家兒寫的⋯⋯徐母陳太夫人之墓,民國十八年二月十五日兒克淵書

 

四月,愉快的季節。郊外,南方來的風,吹著暮春的氣息。這兒有晴朗的太陽,蔚藍的天空;每一朵小野花都含著笑。這兒沒有爵士音樂,沒有立體的建築,跟經理調情的女書記。田野是廣闊的,路是長的,空氣是靜的,廣告牌上的紳士是不會說話,只會抽煙的。在母親的墓前,我是純潔的,愉快的;我有一顆孩子的心。每天上午,我總獨自個兒跑到那兒去,買一束花,放在母親的墓前,便坐到常青樹的旁邊,望著天空,懷念著遼遠的孤寂的母親。老帶本詩集去,躺在草地上讀,也會帶口琴去,吹母親愛聽的第八交響曲。可是在母親墓前,我不抽煙,因為她是討厭抽煙的。

 

 

1929年開始小說創作。翌年在《新文藝》上發表第一篇小說《咱們的世界》及《黑旋風》,又有《南北極》經施蟄存推薦到《小說月報》發表,引起文壇注視,自此成名。1932年在《現代》雜誌創刊號上發表小說《公墓》,為創刊首篇作品,成為現代派健將,以其年少多產而風格獨特,被人稱為「鬼才」作家。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集《南北極》,反映上流社會和下層社會的兩極對立。1933年出版的第二本小說集《公墓》,轉而描寫光怪陸離的都市生活,技巧上也顯示出作者著意 學習和運用日本新感覺派橫光利一等人的現代派手法,還嘗試過寫作弗羅伊德式的心理小說,迥然有別於《南北極》。

 

自此與劉吶鷗、施蟄存等形成中國文壇上的新感覺派。此後又出版了小說集《白金的女體塑像》、《聖處女的感情》、《夜總會裡的五個人》、《上海的狐步舞》,這正是這一現代派的代表性作品。這些小說也流露出明顯的頹廢感傷氣息,但穆時英筆調卻風靡一時。隨著政治思想的激變,1933年前後參加國民黨圖書雜誌審查委員會。後參加編輯《文藝畫報》。抗日戰爭爆發後赴香港。1939年回滬,主辦汪精衛偽政權的《中華日報》副刊《文藝週刊》和《華風》,並主編《國民新聞》。後被國民黨特工人員暗殺,享年二十八歲。

 

穆時英在現代文學史上被譽為"中國新感覺派聖手",同時亦為中國現代"都市文學"的先驅者,海派文學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大都描繪二三十年代上海都市文明曇花一現、畸形發展時的社會生活。但穆時英的早期作品表現的卻是下層百姓的"草莽"生活,揭示了社會上貧富對立的不平等現象,如《黑旋風》、《南北極》、《咱們的世界》等,藝術表現手法悖反都市文學的高雅,充滿了下層人民強悍、粗獷的生活語言,一度被譽為「普羅文學之白眉」。

 

 

隨著穆時英陸續發表以底層民眾生活為素材的小說,一下子引起了當時文壇的注意,「幾乎被推為無產階級優秀文學的作品」,「一時傳誦,彷彿左翼作品中出了個尖子」,但實際上左翼文壇對穆時英的作品相當敏感,儘管肯定了穆時英從舊小說中探索出了屬於民眾的簡潔、明快、有力的語言風格;熟悉了無產者大眾獨特的為一般知識分子所不熟悉的語

彙,但仍一致認為穆時英的作品在思想上有著「非常濃厚的流氓無產階級意識」。

 

這種來自左翼的批判聲一直伴隨著穆時英隨後的創作生涯。為穆時英取得「新感覺派聖手」稱號的其風格成熟期小說擺脫了原先的取材和風格,轉而描繪穆時英本人所熟悉的都市百態,追索兩性心理糾葛以及生活在畸形繁榮的上海大都市中各色人等的惶惑、瘋狂、疲倦和虛無的微妙心理,同時亦伴隨有一層傷感的氣息。如《公墓》、《上海的狐步舞》、《夜總會裡的五個人》、《CRAVEN'A'》、《黑牡丹》、《PIERROT等小說,藝術手法多樣,包括意識流、多層次、多角度的心理描寫,充滿了現代特色。

 

內容多刻劃都市白領、舞女的生活,是上海二三十代大都會畸生百態的萬花筒。穆時英對通感手法的純屬運用和充滿個人風格的創造力使他的小說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其對文字、段落節奏的把握和新奇大膽的斷句手法使他的小說與都市生活的脈搏緊密貼合。

 

 

(本文部分整理自好讀網站與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