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馬,相傳為古希臘的遊吟詩人,生於小亞細亞,失明,創作了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兩者統稱《荷馬史詩》,目前沒有確切證據證明荷馬的存在,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傳說中被構造出來的人物。而關於《荷馬史詩》,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當時經過幾個世紀口頭流傳的詩作的結晶。由這兩部史詩組成的荷馬史詩,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形象鮮明,結構嚴謹,是西方第一部重要文學作品,荷馬也被稱為歐洲四大史詩詩人之一或之首(另外三人為維吉爾、但丁、米爾頓),維克多·雨果在《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一文中寫道:「世界誕生,荷馬高歌,他是迎來這曙光的鳥。(Le monde naît, Homère chante. C'est l'oiseau de cette aurore)
荷馬史詩不但文學價值極高,也是古希臘公元前十一世紀到公元前九世紀的唯一文字史料,反映了邁錫尼文明,所以這一時期也被稱為「荷馬時代」或「英雄時代」。《伊利亞特》長15,693行,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猛將阿克硫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描寫了戰爭結束前五十天發生的事情。《奧德賽》共12,105行,敘述伊塔卡王奧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伊後歸國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集中描寫的是這十年中最後一年零幾十天的事情。
古希臘人一直將荷馬史詩視作希臘文化的精華,將荷馬視作民族的驕傲,但丁更稱荷馬為「詩王」,但後世學者對於荷馬是否確有其人,以及他的籍貫、生活年代、史詩是否他一人所作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不同看法,形成「荷馬問題」。古代曾留下多篇荷馬傳記,但內容矛盾,難作參考。荷馬的生存年代約為公元前十二世紀到公元前七世紀,關於他的籍貫問題,古代流傳下來兩行詩,都提到七座城邦,或說他的家鄉就在這七座城邦之中。根據史詩的內容和語言特點,荷馬可能是小亞細亞西部的伊奧尼亞人,最後死在愛琴海的伊奧斯島。
對於史詩本身的爭論,自十七世紀以來,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人們就史詩的形成過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各家的觀點基本可分為三類:以德國學者沃爾夫(Friedrich August Wolf)為代表的「短歌說」認為史詩形成與公元前十三世紀至公元前九世紀,各部份由不同的詩人創作,代代口頭相傳,後來經過加工,整理成文字,基本部份屬於荷馬;「統一說」認為荷馬利用前人的資料創作了統一的詩歌;「核心說」實際是對上述兩種觀點的折衷,認為兩部史詩形成之前荷馬創作了兩部篇幅不同的史詩,後經過他人加工整理,逐漸形成長篇,因此史詩既有統一布局,又包含矛盾。
美國學者帕里(Milman Parry)的研究,是「荷馬問題」的研究史上一個轉捩點。實地研究過南斯拉夫遊吟詩人的傳統後,帕里指出荷馬史詩正屬這類遊吟傳統,最大的證明就是荷馬史詩裏充斥的所謂「荷馬式套語」。凡是遊吟詩人,都備有大量那類套語,以便湊合格律,即興演出。荷馬史詩很多看來矛盾的地方,正是出於湊合格律的需要。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D%B7%E9%A9%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