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澱》名列 世紀百強 第 50。作者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瞭解到白洋澱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週刊》。
《荷花澱》名列 世紀百強 第 50。作者孫犁(1913~2002),原名孫樹勳。河北安平人。保定育德中學畢業後流浪到北平,在圖書館讀書或去大學旁聽,當過職員。1936年到安新縣的小學教書,瞭解到白洋澱一帶勞動群眾的生活。後任教於冀中抗戰學院和華北聯大,在晉察冀通訊社、《晉察冀日報》當編輯。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澱》、《蘆花蕩》等短篇小說。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週刊》。
《城南舊事》名列 世紀百強 第 70。作者林海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當時台灣已被日本侵佔,其父林煥文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舉家遷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長大,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濃厚的老北京味兒。林海音的創作非常豐富,它將北京的生活點滴寫成《城南舊事》一書,深得讀者喜愛,被譯成多種文字。曾先後就讀於北京城南廠甸小學、北京新聞專科學校,畢業後任《世界日報》記者。
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開始文藝創作,並兼任《文星》雜誌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誌》,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為止,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綠藻與鹹蛋》;長篇小說《春風》、《曉雲》、《孟珠的旅程》;廣播劇集《薇薇的周記》、《林海音自選集》、《林海音童話集》;編選《中國近代作家與作品》,此外,還有許多文學評論、散文等,散見於台灣報刊。其中,《竊讀記》被選為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課課文,《爸爸的花兒落了》被選為初中七年級下冊課文。《遲到》被選為五年級上冊課文。
《曾國藩》名列 世紀百強 第 36。作者唐浩明被譽為當今海內外研究曾國藩的第一人。他費十年之工主持編輯出版《曾國藩全集》,窮八年之思創作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三部曲:《血祭》《野焚》《黑雨》,撰寫 20 多萬字的曾國藩研究論文。《血祭》是《曾國藩》三部曲的第一部。時勢造英雄乃千古不移之理,《血祭》一書生動的敘述清咸豐年前,太平天國作亂,當時已四十多歲,官居禮部右侍郎,兼署吏部左侍郎曾國藩奔母喪返鄉,在各種因緣際會之下,以一介書生,出來組織史上有名的湘勇對抗長毛軍。
《半生緣》名列 世紀百強 第 24。作者張愛玲(1920~1995)。本書曾改編成電影、電視連續劇及大型音樂話劇,頗受好評。《半生緣》故事的主角是曼楨和曼璐,她們的本性都是善良的,只是曼璐為了家計,犧牲自己,淪為舞女,而解除與未婚夫張豫瑾的婚約,年華已老後,以二路交際花的身份,委身於鄙俗不堪的祝鴻才。祝鴻才一直對曼楨很嚮往,娶了曼璐之後,正逢國亂,他以一些違法,不道德的事大發國難財,小人得勢,那付嘴臉看了更加令人厭惡,動不動就虐待苛責曼璐,後來曼璐病了,甚至以曼楨為妥協條件,曼璐為了奉承鴻才,也為了自己的生活,竟然聯合鴻才親手佈置陷阱,曼楨在姐姐的安排下,被姐夫辱懷孕,前幾天曼楨正好和世鈞吵架,起因仍是曼璐,曼楨護著自己的姐姐,沒想到自己的前途就這樣毀在曼璐手中。
《紅高粱》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8。作者簡介莫言,原名管謨業,山東省高密縣人,1957 年生,1976 年從軍,歷任戰士、班長、教員,1986 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蔔》,令他一炮而紅。其後的作品《紅高粱》,語言漸趨成熟,令他成為中國當代重要的小說作家之一。《紅高粱》是系列小說,一共五篇,後來結集出版為《紅高粱家族》。作者的其他小說還有《天堂蒜台之歌》、《十三步》、《酒國》等。張藝謀曾把《紅高粱》搬上銀幕。
《馬橋詞典》名列世紀百強第 22。作者韓少功,筆名少功、艄公等。湖南長沙人。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執筆含有大量史料的傳記《任弼時》(與甘徵文合作)。1978年考入湖南師範學院中文系。1979年發表短篇小說《月蘭》(《人民文學》1979年4月)在文壇嶄露頭角。1982年畢業後在湖南省總工會的雜誌《主人翁》任編輯。1984年調作協湖南分會從事專業創作。1988年到海南後開始主編《海南紀實》雜誌。1996年與同仁策劃文人雜誌《天涯》,任雜誌社社長。
《呼蘭河傳》名列世紀百強第 9。蕭紅,原名張迺瑩,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呼蘭河,1942年病逝於香港,是30年代中國文壇最負盛名最有才氣的女作家。文筆沉鬱優雅,擅長勾勒動亂流離的生活面貌,作品深受魯迅、茅盾……等名作家激賞。她的作品清婉、細膩而雋永,著有《生死場》《小城三月》《馬伯樂》……等書,本書《呼蘭河傳》是她病逝香港之前的最後著作,也是流傳最廣的經典之作。
《四世同堂》名列世紀百強第二十五。老舍寫作極勤、作品極多,包括小說、話劇、詩集,及散文集。他因創作話劇《龍鬚溝》而榮獲「人民藝術家」的稱號。最後,於 1966 年「文革」中不堪紅衛兵的侮辱毆打,遂投湖自盡。
《家》名列世紀百強第八。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筆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於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說《滅亡》,發表時始用巴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從1929年到1937年中,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裡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說,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說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
《惹事》名列世紀百強第三十三。作者賴和(1894~1943),原名賴河,筆名有懶雲、甫三、走街先、灰、安都生等。彰化人。醫學校畢業後回故鄉彰化開設「賴和醫院」,地方父老尊稱為「和仔先」。行醫之餘,從事抗日文化工作,不僅加入「臺灣文化協會」,又主編《臺灣民報》「學藝欄」,培植新文學作家。後因「治警事件」(1923年12月16日)被捕入獄。
《圍城》名列世紀百強第五,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作者錢鍾書1910—1998,江蘇無錫人,193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文系,後留學英、法,是位學貫中西而富才情的學者。《圍城》動筆於1944年,完稿於1946年,其時,作者正蟄居上海,耳聞身受日本侵略者的蠻橫,「兩年裡憂世傷生」《圍城·序》,同時又堅韌地「錙銖積累地」把自己對人生、對學術的感悟與思考付諸筆端,先後完成了小說《圍城》和學術著作《談藝錄》。
《京華煙雲》名列 世紀百強 第 61。作者林語堂(1895年10月3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後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
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閒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誌。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這一篇是我對倪匡科幻小說裡,衛斯理系列的一百四十五本中,提出我最喜歡的前十名,事實上,我從十年前開始就一直這樣比較分析欣賞,原因無它,因為我從小學六年級開始看倪匡科幻小說,一看就是三十幾年,而幾乎每一本都看了三、四次以上,以平均值來說,每一本衛斯理系列的小說,都在八次以上,堪稱倪匡迷而不為過之。
我的評論是非常的主觀的,標準就是自己的喜好,沒有其他的準則,我把倪匡大師的作品分成早中晚三期,我比較喜歡的是前中期的作品,占了八篇,後期只占了兩篇,但是這並不代表後期寫的不好,而是前中期寫的太好了,當然每個人的認定是一定有差異的,我僅用簡單的一、兩句話來形容對前十名青睞的因素,以後有機會再另開專欄來敘述了。如下:
《岡底斯的誘惑》名列世紀百強第九十七。作者馬原,遼寧省錦州人。現任同濟大學教授。1982年遼寧大學畢業後便前往西藏工作,西藏獨特的自然景觀,深深的吸引著馬原。那裡不僅是他的最愛,在西藏的那段生活經歷也成為他創作時的重要題材。1984年發表的《拉薩河女神》使用獨特的敘述手法,將一些沒有因果關係的事件串連起來,成為一篇風格迥異的小說。後又發表《岡底斯的誘惑》、《虛構》、《康巴人營地》、《遊神》等一系列以西藏為素材的小說。另有長篇小說《上下都很平坦》以及劇本《誰能夠喜怒哀樂自由》、《都有一顆紅色的心》、《愛的拒絕》等。
《駱駝祥子》名列世紀百強第三名。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捨予,北京人,滿族,出身寒苦。他從小就熟悉城市貧民的生活。自己的切身經歷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耳聞目見的各種不合理現象,激起他對於社會惡勢力的憤懣和對於生活在底層者的同情。老舍以長篇小說和劇作著稱於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拓了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世態人情、習俗時尚,運用的群眾口語,都呈現出濃郁的「京味」。優秀長篇小說《駱駝樣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緻,取材較為寬廣,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斷魂槍》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譯成20餘種文字出版,以具有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賞而贏得了廣大的讀者。
《沉默之島》名列 世紀百強第 86。作者蘇偉貞(1954年7月16日-),台南縣永康人,為知名作家。從政治作戰學校影劇系畢業後,擔任中華民國國軍的中央電台、國防部藝工總隊等軍職。退役後,則轉任報業主編。後於2006年7月取得香港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專任副教授。
《妻妾成群》名列世紀百強第八十一。作者,蘇童,男,生於一九六三年一月,江蘇蘇州人。一九八○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一九八四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擔任《鐘山》編輯,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駐會專業作家。一九八三年開始發表小說,迄今有作品百十萬字,其中中短篇小說集七部,長篇小說二部。隨著《妻妾成群》被著名電影導演張藝謀改編成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蘇童的名聲蜚聲海內外,無可爭議是青年一代作家的佼佼者之一,電影劇本是由倪震(倪匡的兒子)改編而成,這部電影獲得第四十四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銀獅獎,第六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
《黃禍》名列世紀百強第四十一名。發表於1991年,是一本內容非常震撼的政治預言小說,非常值得一看。一九九一年出版的《黃禍》被評論界稱為極具政治性前瞻性的「政治寓言小說」。該書以八九年北京發生流血的「六四事件」,形成無法解開的「六四結」為啟端,以對中國社會政治矛盾交織的獨特分析為脈絡,預示台海兩岸衝突走上核子戰爭,虛構出中國政治勢力互相傾軋、國家崩潰、道德淪亡、社會失控、人民大規模外流、「黃禍」危及全球、世界陷入絕境的恐怖情景。作者稱該書焦點不在政治,絕無「窮國沙文主義」之意,只想展現一個「中國一旦崩潰,『黃禍』會湧向世界」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