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高粱》名列 世紀百強 第 18。作者簡介莫言,原名管謨業,山東省高密縣人,1957 年生,1976 年從軍,歷任戰士、班長、教員,1986 年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同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透明的紅蘿蔔》,令他一炮而紅。其後的作品《紅高粱》,語言漸趨成熟,令他成為中國當代重要的小說作家之一。《紅高粱》是系列小說,一共五篇,後來結集出版為《紅高粱家族》。作者的其他小說還有《天堂蒜台之歌》、《十三步》、《酒國》等。張藝謀曾把《紅高粱》搬上銀幕。
作品背景
作品的背景是一九三九年秋,即日本侵華後第二年。地點是山東省高密,那裡紅高粱遍地,是打游擊戰的好地方,再加上民風強悍,當地人民經常武裝起來抵抗日寇的入侵。《紅高粱》中的主角余占鰲(余司令)所率領的隊伍,正是這類亦匪亦兵的草莽軍隊。軍隊中的成員,大部分都與日寇有血海深仇,例如王文義,一個純樸的莊稼漢,在日軍空襲中,不但失去了家園,連三個孩子也被炸死,結果當上游擊隊。小說有極大部分的情節是因應當地獨特的風土人情、草木蟲魚、地貌川河而展開的,例如因高密這個地方偏僻,盜賊如毛,民風強悍,好勇鬥狠,於是衍生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故事:英雄救美、生剝人皮、伏擊日軍……
內容大要
小說描寫抗日游擊隊司令余占鰲年輕時做過驕夫。有一次,他抬一個十六歲的姑娘戴鳳蓮出嫁,路上遇上一個拿假槍的劫匪。余占鰲憑著膽色與力氣,把劫匪打倒,因而獲得姑娘的好感。也許是出於同情——同情她要下嫁一個酒商患麻瘋的獨生子,也許是出於愛戀,余占鰲後來殺了酒商父子,拯救了戴鳳蓮,且與她做了一對沒有名分的夫妻,這是故事的一面。另一面是講述余占鰲帶隊在墨水河邊伏擊日軍車隊,可惜被「友軍」出賣,幾乎全軍覆沒,連戴鳳蓮也因為給游擊隊送餅而被日軍射死,故事就在這個悲壯的場面中結束。
藝術特色
中國大陸小說的發展,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後,至一九八五年前後湧現新小說的作家群,如:韓少功、鄭萬隆、賈平凹、殘雪、劉索拉、張承志、李杭育、扎西達娃、馬原等,本書的作者莫言自然也是其中重要的一員。這時期的小說作家都能拋棄固有的框框,關注人生。由於他們大多受到西方現代文學作品的影響,所以無論在形式與主題方面都力求創新。《紅高粱》是這時期的出色作品,也具備上述的特色。
一、敘述技巧
小說的情節由兩條線索交纏而成,一條敘述車隊在墨水河邊伏擊日軍,另一條是往事人物回憶的穿插與補述。作者採用倒敘法,故事一開始就描述墨水河之戰,然後一點一滴地倒敘始末由來,到過去交代清楚了,仗亦打完了,兩條線索接合成一條——呈現出故事的全貌。這樣寫的好處是機動、懸疑,不流於平面敘述。
二、想像與現實
勇救佳人、殺酒商父子、槍斃余大牙、羅漢大爺被剝皮,乃至於墨水河邊之戰,都帶有濃厚的虛構色彩。但上述種種想像一旦落實到歷史與東北高密這塊土地的風貌上,立即變成一種真實,可見二者吻合的有機性。
三、語言運用
西西說:「那是一種緩慢的、充滿斑斕色彩、草木蟲魚聲音、視覺廣闊、彈性無比強韌的語言、一種伸縮自如,容許無限度擴展飛翔馳騁的文體。」這確是一個精到的分析。莫言的文字恣意放縱,色彩瑰麗,令人目不暇給,尤其是寫月下捉螃蟹一段,令人悠然神往。
四、人物刻畫
小說人物有陽剛與陰柔兩種,莫言《紅高梁》裡面出現的主要人物,經過藝術渲染後,無一不是陽剛的典型。哪怕是戴鳳蓮這樣的女性,也是敢愛敢恨的。這篇小說的想像力極強。所謂想像力,正如莫言所說:「創作需要生活,更需要想像。想像可以彌補生活的不足,當然想像也必須借助於生活中的表象,利用從生活中得來的知覺和感覺,運用從生活中學來的邏輯思維形式。但想像畢竟是富有創造性的,想像的過程是個『化學』的過程,它能化出全新的東西。」
(節錄自莫言《天馬行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