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細亞的孤兒》名列世紀百強第二十三,(日文名:アジアの孤児)是台灣作家吳濁流成名的長篇日文小說,成書於日治時期,小說原名《胡志明》,亦為書中主角的名字,但因書名與當時的越共領袖胡志明名字相同,恐被誤會,所以改書名為《亞細亞的孤兒》,並將主角改名為「胡太明」,次年再版時又改書名為《被歪曲了的島》(歪められた島)。
吳濁流,本名吳建田,新竹縣新埔鎮大茅埔人。生於一九OO年,卒於一九七六年,享年七十七歲。要賞析《亞細亞的孤兒》必須先從吳濁流這個人的成長背景說起,他是台灣著名詩人、教師、記者、小說家。以《亞細亞的孤兒》、《無花果》、《台灣連翹》等長篇社會批判小說聞名,為台灣二次大戰後重要的文學作家,曾創辦《台灣文藝》雜誌,並在晚年設立吳濁流文學獎,被譽為「鐵血詩人」。
日據時代,台灣子弟受不平等待遇,能受高等教育的不多。富家子弟大多讀醫,較窮苦的就念師範。然而,由於當時師範學校,直屬台灣總督府,畢業後是配劍文官。以台灣人而言,具有相當的社會地位,但是吳濁流仍無法假裝「同化」,因為他可以說是台灣的魯迅,魯迅創造了一個「阿Q」,從骨髓裡批判了中國的文化與民族性。吳濁流在〈亞細亞的孤兒〉裡創造了胡太明,一個模糊荒謬、徬徨苦悶的角色。
換句話說,魯迅等於註解了:每個中國人的血管裡,似乎流著阿Q的血液,無知、自我膨脹、明明是輸家,卻不甘心,用精神勝利法自慰,自己被人欺壓,還要欺壓比自己弱勢的尼姑,這就是阿Q的特色。同一角度:吳濁流創造了胡太明,似乎也表明每個台灣人的頭上,都貼著胡太明的標籤。一些來自大陸的老兵,回到大陸,被看成「呆胞」,回到台灣又是「芋仔」-外省人,這是新胡太明,都是阿Q式的。
中國曾經受列強的欺侮,尤其是日本,多少中國人受盡日本所加的苦難,然而等到中共執政,經三反、五反、文革,多少中國人承受比日本更殘酷的內鬥整肅,以今天而言,強大的中國,又是如何欺壓西藏,打壓台灣。這是阿Q的民族性使然。一九四一年一月,吳濁流往南京任新報記者。當時南京為汪精衛政府所在地,仍在日本控制之下,眼見日軍的暴行,大陸的貧困,八月又回台灣。然而,吳濁流一回台灣,即有刑警跟蹤,且台灣物資極度缺乏,於是又攜眷再渡大陸。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吳濁流研判,日本必敗,若不離開,將來必被視為日本人受到報復。乃於一九四二年,又舉家潛回台灣,隨即受到監視。
一九四四年任《台灣日日新報》主筆,從事與戰爭無關的報導,開始寫長篇小說〈亞細亞的孤兒〉。書中的內容,描述台灣子弟,既受日本的欺壓,跑到大陸,又受到歧視,自己找不到定位,終於變成亞洲的孤兒。由於吳濁流在師範學校,即已到過日本旅行,又在南京住一年多,在台灣、日本、中國之間,皆具有實際的體驗,因此這部小說,也等於吳濁流的半自傳。
看完了吳濁流的生平略述,我們再來細說《亞細亞的孤兒》這本書,就可以融會貫通了,亞細亞的孤兒,是日據時代下台灣的縮影,以主角胡太明一生為主軸,具體描畫了台灣社會從教員、官員、醫師,以至走狗的人間像,而且也包括了台灣人對中國人、台灣人對日本人矛盾的關係。此書描寫了人間的深刻苦悶。描繪從戰前到戰時中殖民地體制下的台灣特殊環境,具有透澈的歷史眼光與社會分析能力。
本書對當年的台灣人既不是日本人也不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上的矛盾與混亂有深刻描繪。內容敘述日本統治時期的台灣知識分子胡太明在台灣受日本殖民的欺壓,到中國後又不被認為是中國人而受到歧視。在對自身歸依的無助感及許多人生挫折打擊的日侵月蝕下,最後混亂發瘋,悲劇收場。
主人翁胡太明猶疑的一生,和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交織成一部台灣人清醒的史話,唯有依照自己的意志去發展生命,方能舒暢的伸展壯大,《亞細亞的孤兒》把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所有沈澱在下層的污泥殘渣,一一揭露出來–吳濁流的期許、幻滅、覺悟,就台灣的歷史與文學而言,都是一份珍貴的見證,就時代的意義而言,則象徵了理想家投入的先驅精神。作者有著敏銳、深刻的觀察力,並且身處當時的情況下,還能保持冷靜,分析刻畫出社會的病態和臺灣的知識份子在當時的時空環境中的尷尬處境。又因為作者平實的寫作手法,反而讓讀者能抽離出小說中劇情,可以讓讀者在看故事之餘,能夠思考其中要表達的含意。
其實台灣文學的最大特色,是可以從中了解當時時代的背景,而這本書就將此表現的淋漓盡致,並且看的出當時日本人那優越感和台灣人莫明的自卑感產生對比,此書的主角,很像是吳濁流的化身,以自我的心情和思想,化身成主角,在日據時期的時候,台灣人的命運有如雜草般的可憐,被似豺狼般的日本歧視剝削。從此書,可發現當時的台灣人,如何因應日本的不平等待遇,更由裡面數多篇的故事中,思考台灣這塊寶土未來的走向。〈亞細亞的孤兒〉是寫給三種人看的。第一種是日本人,看看你們是怎樣欺負我;第二種是大陸人,看看你們是如何欺負我;第三種是台灣人,看看你們永遠「教不會精」,意思是我怎麼教育你們,你們還是很呆。
吳濁流有濃烈的漢族意識以及所謂的「祖國」意識,這來自日本殖民的背景,他看到祖國政府是如此腐化,又失望透頂,於是他創造了胡太明,到今天,台灣還是胡太明。莫說吳濁流本人,就是今天的台灣人,也搞不清楚要統要獨。台灣本身沒有共識,大陸則砲口一致,跟大陸人可以勾肩搭背,談笑風生,但一談到台獨,立即咬牙切齒,破口大罵。胡太明的身份認同的問題,今天並未完全解決。面對中共,「維持現狀」也好,「一邊一國」也好,等於把問題拖下去,留給後代。然而,從台灣本身的角度,胡太明實已不存在。台灣民主自由,二千三百萬人都活得很尊嚴,可以做自己的主人,這是欣賞〈亞細亞的孤兒〉應有的新觀點。
(本文部分節錄客委會吳濁流生平與維基百科)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