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當日棄人間,破敵收京下玉關。痛哭六軍皆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圓圓曲》吳梅村 著
明末清初詩人,以鮮明的立場,鞭撻吳三桂的叛徑心境,詞采絢麗,寓意淳深,且有濃郁的傳奇色彩,幾百年來流傳不衰,但是吳三桂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而引清兵入關的嗎?這一點,我持保留的態度,今天用來討論分析一番,我的論點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最多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樣的效率,甚至連這一點都不是,只是詩人的調侃揶揄罷了。
在起伏跌宕的歷史裡,往往湧現出許多叱吒風雲的人物,吳三桂可以算是其中一個,他活躍於明清之際的滄海桑田,也在當時波濤洶湧之中,乘風破浪而出,要敘述他的生平,其實可以寫一本書,但是今天我們只討論題首的議題,其他的能簡略就省之,首先要說明的是吳三桂絕不是一般戲劇裡那樣的跳樑小丑,甚至可以算是一審度局勢的英雄,他的錯不在引清兵入關,而在之後的許多作為,所以後來歷史給他的評價為非英雄人物。
吳三桂是一位以武勇起家的將門虎子,由於當時的環境使然,讓他居然成了明清之際,歷史天平上的一顆砝碼,當時的情況,他如向大順農民軍投誠,那歷史上也未必能出現清朝,從客觀因素看來,清朝要攻破山海關,還是難度頗高的,而他倒向滿州則成了歷史的必然結果,他如果兩邊都不投降,要以明朝忠臣自居,雖然難度是最高的,但是如果善用政治手腕,也還有些微的勝算,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山海關的防衛居然是內外皆有防攻工事的,這點很奇怪,但是是事實,換句話說清朝打不下山海關,大順也未必打的下。
而吳三桂當時本來要去北京封官,因衝冠一怒為紅顏,而返回山海關,又很簡單的攻下山海關,原因是當時的大順守將唐通根本毫無戒備,要不然沒有這麼簡單可以打的下來的,當然有人會問,就算吳三桂死守關隘,也只是一座孤城,如何抵抗兩邊的強大勢力,這一點就是政治、軍事、外交的手段了,非今天的議題。總之,我要強調的是吳三桂當時有三個選擇,他先選擇了大順,這也是可以想像的,畢竟同文同宗,家也在北京城,但是走到一半突然翻臉,引清兵入關,這其中的奧秘,到底真的是陳圓圓嗎?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只能說吳三桂是一個衝動的武夫,如果說是種種因素,而陳圓圓只是導火線,這種可能性最高,上述的前提是吳三桂接受大順招安的情況,但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 我節錄一段歷史,如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京師為之震動」,初四日,崇禎決定放棄關外,任吳三桂為平西伯,飛檄三桂入衛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衛首都北京,三月十六抵山海關,一路上 「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三月二十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導的大順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三桂則引兵退保山海關。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但據說後來聽說其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兩面受敵的吳三桂,對內不敵李自成,對外難擋多爾袞,陳圓圓和吳家親人都成了李自成的人質。為保全家人性命,吳答應與李自成議和,為防李自成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而在京的李自成,因害怕清兵入關,決定「滅吳保關」,於是發兵二十餘萬,四月十三,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攻討吳三桂。四月廿二,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於多爾袞,多爾袞將計就計,趁吳三桂與李自成談判之機,突然向李自成發動攻擊。李自成卻以為上了吳三桂的當,他認定吳三桂「引狼入室」,於是殺了吳三桂的全家。吳三桂為報殺父之仇,放清軍入關追剿李自成的部隊,在一片石戰役中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入關後,攻入北京,多爾袞把年幼的清世祖以及朝廷由東北的盛京遷都至北京,封吳三桂為平西王。
所以真實的歷史應是如此,大家被吳梅村這位詩人給誤導了,事實上吳梅村也實在沒什麼資格來說吳三桂,他自己也到清廷的國子監祭酒侍講,有何資格譏諷吳三桂為漢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