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巴圖魯

關於清代的異姓功臣封爵(非宗室及蒙古),請問:1. 有受封世襲罔替的人物嗎?

世襲罔替即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從魏晉時代開始,中國的世襲制度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後者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只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襲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現了不能被繼承的終身爵。明代,皇族封爵為世襲罔替。清代,世襲罔替的爵位主要為鐵帽子王。
如上述之,清代的異姓功臣封王爵,受封世襲罔替的人物,應該是沒有,但是
特殊情況則有些例外,我僅舉出知道的幾位,但無法提出全部,先行抱歉之

例如:清朝的十二位鐵帽子王外,還另有一位受封為博多勒噶台親王,世襲罔替的僧格林沁親王,但是他屬蒙古,應不是版大要的標準,另外,雍正朝的張廷玉雖無戰功但封伯爵且配享太廟,曾國藩同治年間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李鴻章封肅毅伯,追贈一等侯與左宗棠由一等恪靖伯,晉二等恪靖侯,但均無法確定是否有世襲罔替,須詳細再查明,守明陵的朱家後代有封爵且有世襲罔替,(人名待考,有兩種說法)應該還有。

按照慣例,臣服中央的番邦首領(包括國王、酋長等等)多會被受封最低郡王一級的爵位和相關的官位和軍階(受封多為地方最高的軍階和官位)以從中央法律上實行對番地統治,而其爵位則會脫離世襲罔替的規章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8%A2%AD%E7%BD%94%E6%9B%BF  

鐵帽子王是對清代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整個清代共有十二家鐵帽子王。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81%E5%B8%BD%E5%AD%90%E7%8E%8B

中國實行世卿世祿的制度,上至天子、封君,下至公卿、大夫、士,他們的爵位、封邑、官職都是父子相承的。這種世襲的次數在理論上來講是無限的,直到改朝換代或佔據這個爵位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清朝世襲罔替的爵位主要為鐵帽子王,其餘爵位從世襲遞降,即每承襲一次要降一級,但降級若干次(親王降至鎮國公,郡王降至輔國公,貝勒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降至輔國將軍,輔國公降至輔國將軍)後便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8%A5%B2

 

2. 不列等的異姓爵,如閒散公,子品級世職等,是什麼情況下才會“受封”呢?或是什麼情況下才會“繼承”? 換句話說:是哪些人會成為閒散爵根據世降一等的襲爵方式和嫡庶有別的原則,必然會導致有些宗室無法取得爵位,這些人被稱作「閒散宗室」。閒散宗室本無品級頂戴。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認為閒散宗室「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有辱皇室風采,於是欽賜閒散宗室著四品頂戴、武職補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下詔,規定以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為「宗室」,其餘伯叔兄弟旁支子孫稱「覺羅」。宗室系黃帶子,覺羅系紅帶子,由此以示區別。宗室被革退者系紅帶子,位列皇族家譜《玉牒》之末。覺羅被革退者系紫帶子,位列《玉牒》最末。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85%E6%9C%9D%E5%AE%97%E5%AE%A4

黃帶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B%84%E5%B8%A6%E5%AD%90

紅帶子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5%B8%A6%E5%AD%90

紫帶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4%AB%E5%B8%A6%E5%AD%90

 

 

感謝版主提醒,確實沒有回答到這個部份,會受封閒散公侯伯子男等品級世職,第一個情況就是繼承,也就是世襲,其世襲資格與宗室略同,在沒有特殊功勳下也是和嫡庶有關,例如:怡親王胤祥之幾個兒子都有襲爵,除了鐵帽子外,也襲了郡王、貝勒等等爵位,當然後來有的被乾隆革掉了,非宗室也一樣的。請轉至意見欄。但是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非宗室的襲爵,除了嫡子世襲之外,次子或庶子,除非有功勳,否則很可能是沒有爵位的,當然他們的父親如果很紅就會像怡親王或隆科多這樣,次子或庶子也封次於嫡子的爵位,但是也是依次降封,就是老二郡王,老三貝勒,如果有老四那就成了貝子了,以上爵位是舉例,但是宗室就不是這樣了,尤其是黃、紅帶子,那是必封,差別是封什麼爵位或品級罷了。至於閒散爵的世襲制度,我稍後約幾個小時候回答你,因為有些資料我須求證後,再回答先抱歉了。(可能約今日十一時左右)

 

有關閒散爵的世襲制度,基本上與之前提過的中國的世卿世祿的制度,大致相同,這種世襲的次數在理論上來講是無限的,直到改朝換代或佔據這個爵位或官職的家族在政治鬥爭中失敗為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8%A5%B2 清朝的民爵等級,應有九等二十七級,但似乎有一等級可納入不入八分公,也可納入民爵(奉恩將軍),所以有可能是二十八~三十級,須細考究,須專家解惑,例如: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C%94%E5%9C%8B%E5%B0%87%E8%BB%8D大致上是這樣了,但是有關更深入的問題,還須探討與研究,恕才疏學淺,不啻指教了。

 

 事實上如你所言,清朝的繼承在中國史上,確實是最沒有遵照嫡庶的標準的朝代,我所說的封爵後所有子嗣也都封爵,抱歉我表達的不好,是指在宗室,尤其是黃、紅帶子,那是必封,原因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帝認為閒散宗室「譜列銀潢,名登《玉牒》」,卻「身無職級,竟至與齊民無別」,有辱皇室風采,於是欽賜閒散宗室著四品頂戴、武職補服。所以是我寫的不清楚,造成誤解,不應是封爵位,而是品級。至於在皇帝面前很紅的時候,這是指民爵的情況,明珠的兒子就是一例,但不至於到全家都封的地步,尹繼善就是一例,(他哥哥就沒封,只求個恩蔭),所以表達的不夠好,造成困擾,原意是這樣的。再補充一句,即使是宗室,也不是全部都封爵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