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白說,因為昨天寫了一篇《農舍彈劾案》,有兩位好友都有提出一些見解,而其中有提到台灣省籍情結的若干枝節,事實上,答案很簡單,台灣如今的藍綠惡鬥,政治變成信仰,其原因除了歷史的必然過程外,另一個重點就是「民族特性」,簡稱「民族性」(nationality),只是知者不願意面對此現實或者不願點破,而不知者沉浸其中,當局者迷也。
但是,什麼是「民族性」呢?可以簡單的說是指一群基於歷史、文化、語言、宗教、行為、生物特徵而與其它有所區別的群體之特性,民族性具有「客觀」的特質,這些特質可能包括地域、語言、宗教、外貌特徵或共同祖先,也包括「主觀」的特質,特別是人們對其民族性的認知和感情,大致上如此。
舉幾個例子來說吧(我的學生們,最喜歡聽我舉例),法國的浪漫;德國的樸實;英國的精實;日本的專注、執著;韓國的堅持等等,這些都可以算是「民族特性」,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也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特性,只是這特性裡,有幾個頗不好的質性,就是不肯面對現實,以及自欺欺人,這點今天點到為止,讀者們可以慢慢的體會這兩句話,去對應周遭的人事物等等,自我驗證一番。
回到「民族性」這個話題吧,其實「民族性」某方面而言,源自於民族主義,而民族主義(Nationalism),為包含民族、人種、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而目前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民,基本上同文同宗,沒有人種上的差異,而亦無民族上的區隔,最多只有國家認同上的不同,可是這個「國家認同」卻被搞的非常矛盾。
為什麼說很矛盾呢?因為大家都愛台灣,大家都認同這塊土地,可是卻對國號、國旗產生了噁心感,這是前台灣國策顧問金美齡女士說的,而附和者不在少數,包括外省人陳師孟等等,所以這很詭譎,愛台灣的人很多,但是移民美國、日本、大陸(稱回歸祖國)的人,不在少數,這難道不是種矛盾嗎?
這種矛盾,我的觀察來自於「民族性」,而細緻的說,就是面對現實以及自欺欺人,而形成這種特色的原因,則有待於研究學者,從民族相關之經驗現象的多重性和變異性去發掘,以前研究這個領域的是歷史學者,但是現今人類學家、政治學家、社會學家、社會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國際關係學者、以及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學領域的學者,也都陸續加入研究的行列了,讓我們揭開這個桎梏,迎接心靈的成長與淨化吧,同胞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