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柯岩 028.jpg

2015年初的連假四天,我看了一本書,書名是《拷問歷史》,作者是周非,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藉由穿越時空的訪談對話模式,來進行一場文化反思的奇譎之作也,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我將其序與後記,分成兩篇節錄於「蒼穹未央」的《藏閣賞析》裡,一方面是收藏,一方面也讓格友們讀讀這本書的精要,以下為序,下一篇則為後記。

 

從明代中葉以後,中國歷經四次文化大反思(即李贄到黃宗羲時期、鴉片戰爭後、新文化運動、上世紀八年代至今),其中尤以當今舉國的國學熱、歷史熱為甚(盛)。可時至今日,仍然沒有人能系統而令人信服地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真精神在哪裡?儒學的實質是什麼?中國封建社會為什麼會延續那麼長時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取向為什麼有偏差?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現代意義上的民主與科學?我們應該復興怎樣的文化?

 

本書作者認為:我們如今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文明史的又一個轉捩點。中國首先要跟上全球時代的步伐,然後,與全人類一同邁向一個嶄新的時代。但是,當今中國人在進行傳統文化大反思時,容易進入誤區:中國文化因長期受以儒學為主的傳統影響,對歷史的敘述主觀性的東西太多,以現代化眼光看過去,不僅謬誤甚多,而且矛盾百出,已經不僅僅是不能自圓其說的問題了。

 

因此,今天人們在對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時,不知道捨棄什麼、弘揚什麼。以錢穆為代表的一批國學家們高度褒揚中國文化,而以柏楊為代表的文化學者又狠批中國文化。結果,我們講復興,仍然不知道復興什麼!其實,現在很多人,批儒也好、尊儒也好,首先就說不清「儒」的實質,甚至對「儒」不能下一個公認的定義。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說法,則中國兩千年封建統治,自有其合理之處,但「合理之處」到底在哪裡?合什麼樣的「理」?這「理」又從何而來?等等。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需要我們梳理清中國歷史的脈絡。

 

否則,以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博大幽深,很多人先事前定一「說法」,再找「資料」來佐證,自然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對中國歷史──嚴格地說是文化史──進行一次重敘。文化的總結、創造和傳承,傳播者是知識分子,中國的知識分子關於人生的意義和歸宿是「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而解讀傳統文化,首先是看傳下來的「書」,即看古人所立的「言」;再考察一些歷史事件,即古人所立的「功」;最後總結出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等文化核心問題,即古人的「德」。而我們批判中國文化,恰恰要尋著這條道上溯。即先看德,再看功,因為德影響了功,最後看言,言只是一種記錄、見解。

 

作者提出,他研究中國歷史和文化,是「賦有天命的」,他要以獨特的表達方式、獨到的時代眼光、獨有的思想體系,一開新說,以達到「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之目的。他決定創造性地開創歷史文化大散文的另一種寫法:選取若干個被中國人塑造起來的偶像人物,以批判中國傳統的道德觀、價值觀;再選取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若干大事件,以理清中國文明進程的脈絡;最後,選取若干本代表中國文化成果的書,以說明中國文化的真正價值所在。《拷問歷史》就是這樣的第一本書。

 

《拷問歷史》由大陸的中國言實出版社於二○○八年一月出版後,曾引起較大迴響,周非因此也被出版界譽為「思想臥龍」。在這本書裡,我們會看到作者稟屈原《天問》的探索精神、仿但丁《神曲》的博大體系、揚王充《論衡》的真知卓識、揮莊周《莊子》的如椽巨筆,穿越時空,以頗具時代性和系統性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借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十二位被神聖化或妖魔化的歷史人物之口,對中國文化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作系統的批判。其中:

 

因黃帝而談中國文化之源,他說:黃帝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文化意義上的先祖,反思中國文化必須從黃帝開始,才能找到源頭。從黃帝在被後人神化的過程中,可以看到中國文化的精華是怎麼被歪曲、喪失的。比如黃帝時代形成的四大制度雛形,就很好:領袖的推舉制、諸侯的分封制、官員的選拔制和經濟的自由制。但,所有這些制度,後來都是一代不如一代,比如,黃帝那麼下大力氣推廣新技術,後世有幾個朝廷或帝王那樣做了?相反,後世的人都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意曲解黃帝。所以,黃帝說:我無愧為始祖,是子孫有愧於我!

 

因西施而談對女人和美的態度,書中寫道:你看過《荷馬史詩》吧,為了一個絕色美女海倫,特洛伊戰爭打了十年。可是,當元老院的元老們看到海倫時,他們說了什麼──一個字:值!這就是西方人對美女的態度。而我們呢?《二十四史》裡,充滿了「禍水」的字樣。這樣的審美觀、價值觀、史學觀,難道不是病態的嗎?文章分析了西施各種傳說的歷史心理文化背景,特別是為什麼中國人會讓西施嫁給范蠡,發人深省。 魯班而談中國為什麼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技術,層層剖析了哲學關注、沒有真正的私有制、尚古、邏輯方法、地域等五大原因,可以說是當今關於「李約瑟難題」的一篇最完整的解答。文章從張衡的遭遇說起,結論卻是「中國文化有科學精神」,讓人感歎又振奮。

 

因孔子而談儒學的由來和演變,追述了中國儒學產生及演變過程,即產生於「亂世裡的夢」,經過了由貴族子弟的修養之學到統治者的治國之學再到政教合一的大一統教義三次演變過程,分析了形成儒學占統治地位的中國文化之哲學基礎和社會背景。系統批判了儒學教義中的「仁義禮智信」倫理道德規範。將孔子對中國文化的意義高度概括為一句話:中國五千年歷史,前半部由我改纂、後半部因我改變。 因華佗而談生命意義,提出了重視、熱愛生命為人類最高道德。中醫現代化只是一個偽命題,並指出了當今「中西方文化對比」中的重大誤區──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進行對比。

 

因關羽而談中國文化之崇文抑武,關羽為什麼會成為中國人的「武聖」,特別是成為中國的「財神」?這和中國儒文化太弱有關。孔子是很英武的,他其實是武士的後代。孔子的「六藝」裡,就有「射」,他培養的學生是朝德智體美方向發展的,但後來,他好的思想逐漸被丟棄,到明代以後,文人的形象已經完全演變成一個「文弱書生」了。中國從「崇文抑武」的宋代以後,一直挨打,因此,人們的精神上,在文聖孔子之外,需要一個「武聖」。而在明清以後,中國東南沿海工商業興起,私有財產得不到保護,朝廷一紙令下,富可敵國的大商人如沈萬三不僅會傾家蕩產,還有性命之虞。所以,中國的財神,不是送財的,而是保財的。保住財產是中國人的首要需求。

 

因諸葛亮而談智謀,提出了中國最發達的文化是「智謀文化」,知識分子為了當謀士、為了功名,而喪失了獨立性。 因楊廣而談帝王命運,為楊廣的「四宗大罪」做了有力的辯護,基本上為「千古第一暴君」隋煬帝徹底翻案,並從史學角度告訴人們,歷史往往不可信,〈楊廣傳〉是一部「敵人寫的歷史」──李唐王朝為了證明自己奪取江山的正確性,必須把對手寫成一個十惡不赦的大壞蛋。所以,歪曲歷史成了很自然的事。 因李白而談文學及文人的命運,發現了李白的痛苦之源,即中國知識分子深陷於追求自由與追求功名的矛盾痛苦之中,本篇還提出振興當今文學的「大文學觀」。 因王安石而談改革,對比了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三次大變法運動──鞅、王安石及戊戌變法,還對比了二王(王莽改制),提出了「宋代是中國歷史發展的轉捩點」,而「王安石的新法基本上都是倒退」,原因是「國有化」代替「私有制」。

 

因包拯而談官本位,列舉了「當清官的八大條件」,從而反證出在封建帝國制度下,不可能有清官。對中國產生官本位原因,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因秦檜而談歷史上政治人物的下場,文章從《聖經》中「亞伯和該隱的故事」說起,認為「忠、奸都是天定的」,南宋滅亡以及岳飛、秦檜的結局也都是歷史注定的。 全書處處閃爍著思想的火花。其中一些立論,已經不僅僅是給人耳目一新,而是發人深省、讓人頓悟!它徹底地、系統地顛覆了中國傳統社會兩千多年來受儒學統治下的歷史觀、道德觀和價值觀! 該書不僅採用了「穿越時空的對話」新方式,而且文章集描寫、敘事、抒情、議論於一體,熔思想性、藝術性、知識性和趣味性於一爐,如果歸類,實在不好說是文學、史學還是哲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