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號到謚號

每當酒酣熟熱的夜晚,與知己好友閒聊時,總會談談歷史,曾經有人問過,滿清十三皇朝,但是只有十二帝,這是為什麼呢?其實說穿了,相當的簡單,就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分別為後金汗國的天命與改為大清朝後的崇德,這兩個年號,如此而已,但是就從這個話題,可以衍生出很多的主題,也相當的有趣,相信很多讀歷史故事的人,也沒有發現。

首先,我們稱清朝的皇帝,大都習慣用康熙、雍正與乾隆這種年號來稱謂,大家不會稱愛新覺羅‧玄燁(康熙帝的姓名)為清仁帝,但是會稱劉恆為漢文帝,劉啟為漢景帝(文景之治),為什麼稱清帝慣用年號,而稱漢帝卻用謚號,而稱唐朝的李世民為唐太宗,這時又換成了廟號了,呵呵,這可真的是絕了,要談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皇帝的廟號、尊號、謚號、年號與御名,相互之間關係,才搞的清楚,筆者會用相當白話的文字來敘述,這樣學史才有趣味。

皇帝的御名,就是姓名,例如之前提的愛新覺羅是姓,玄燁是名,只是滿人的姓因音節之故,看來較長,若是換成李世民、劉邦、劉備等等,就很明瞭了,而年號是什麼?年號是中國歷史上最令人困擾的問題,因為年號除了表示紀元為主要功能之外,還可以因祈福、歌頌,改朝換代、新政權興起、新帝王登極,甚至沒有任何理由,只要興之所至,都有可能弄出個新年號的。

說到年號,歷史上有很多的有趣數據,當中國分裂時,一年可能有十六個年號,分屬不同的國家,就算是大統一時期,武則天在位十六年,改了十四次年號,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六年,也改了十次年號,也有一年內,一改再改的,如西元五二八年,北魏王朝(就是花木蘭的國家)一年就改過三次,所以這很令學史的人痛苦的,年號與國號是不同的,這點著無庸議。

寫到這裡,清朝的皇帝,為什麼習慣用年號代表,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因為除了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外,其他的清帝,都是終其一生,一朝一帝的,這也證明了清朝的皇帝,大都都是很務實,很有一定的才幹的,包括皇太極也是,他會改元,也是因為改國號的關係,這是無可避免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的討論皇帝的廟號、尊號與謚號,先分別一下,廟號與謚號,是皇帝死後在用的,而尊號是活的時候用的,什麼是廟號?廟號就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而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太廟在夏朝時稱為「世室」,殷商時稱為「重屋」,周稱為「明堂」,最早太廟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後來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廟之中。

尊號呢?尊號就是中國、朝鮮及日本歷史上皇帝、皇太后在世時的稱呼,一般用於外交、禮儀、祭祀等等,皇帝的尊號不需避諱,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以稱呼的,不過尊號用到後期,已經成了奉承阿諛帝王的媚態可掬了,例如上古時期,周王姬發,尊稱是武王,我們稱之周武王,也不過一、兩個字而已,到了清朝,順治帝的尊號是「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多長的尊號啊,已經失去意義了。

諡號為中國、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迹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

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岳武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等,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據統計,西漢到清朝末期,歷代宗室、百官得諡者共10,473人,而明清兩代就有5,935人,佔總數的57%左右,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布,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所以,基於上述的理解,我們在看小說或是歷史劇時,就可以常常知道一些謬誤,例如,漢獻帝絕對不會知道自己是「獻帝」,謚獻字是因為他獻出了漢朝給曹操的兒子,筆者就從三國的歷史劇中,曾看過曹丕叫人將「獻帝」給叫來,這就是個大笑話,又岳飛的劇集裡,也不可能稱岳飛為岳武穆,因為岳飛生前,不會有人這樣稱呼他,不過諸如此類的笑話歷史劇,是相當多的。(包括明清文武官員的補服,冬夏季的官服,帽子等等也常常弄錯)

最後,我們舉個完整的例子,做為本篇的結束吧,以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帝為例:

御名:愛新覺羅‧福臨

廟號:清世祖

謚號:章皇帝

年號:順治

尊號: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後記:懂了嗎?不懂再留言囉!呵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