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上)

歷史其實就是 "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 ,說的白話一些就是借鏡,更生活化一點,就是經驗,由前人的一些經驗,用以推己,以後可以及人,這是簡單的描述,歷史的功用,個人生活上的應用,故可正衣冠,但是用在國家時,群體時用法雖說相同,應用面確值得探討一番。

 

因為歷史給我們的經驗,是在當時的空間與時間下,也就是當時的時空背景與環境,雖說可以知興替,為什麼中國歷史上仍更換了如此多朝,因為他們不知史嗎? 他們當然知道,而且了解,為政者豈能不知,但是結果仍重導歷史的覆轍,因為知史與用史是兩件事。

 

先討論一下,何為歷史? 其實以主觀的看法是學術上的,歷史學者所探討的,從史料上去研究,例如雍正到底有沒有奪嫡?孝莊太后到底有沒有下嫁多爾袞?等等,所以身為一個歷史學家,除了必備豐富的文學素養外,還要有邏輯學,社會學,經濟學等等人文素養,否則如何稱之。 

 

另外,從客觀的角度來看,歷是經歷,史是記錄,把經歷記錄下來,就是歷史了,如何? 簡單明瞭,就好像雍正繼位之謎,筆者用三篇文章就把它寫完一樣 ……大約好像寫了五、六千字,當然先前的歷史學者寫了何只三百本……這不是我了不起,是學術性深度的不同罷了。 註:學者們深筆者淺 。

 

再回到知史與用史的問題上,能夠了解一件事,與了解後應用它,而且成功,這不一樣,我常常說,宋朝王安石宰相,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學家,他非政客,但也不是政治家,他的變法規劃何其完整,真是一個優秀的企劃案,但是失敗了,原因呢?剛愎自用,講好聽是執著,難聽點是固執,所以他適合當台大教授,或教育部長,這個問題到現在,仍然存在,我常開玩笑說,秦趙高是政客,李斯算政治家,韓非就是政治學家,一樣的道理。 (未完,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